
【醫】 Calabar swellings; Kamerum swelling; tropical swelling
卡拉巴絲蟲腫(Calabar swelling)是羅阿絲蟲(Loa loa)感染引起的典型臨床症狀,屬于熱帶寄生蟲病的範疇。該術語在漢英醫學詞典中對應"Loa loa infection"或"Calabar swelling",其特征為皮下組織反複出現的局部性、遊走性腫脹。
病理機制與臨床表現
病原體羅阿絲蟲通過斑虻叮咬傳播,成蟲在人體皮下組織移行時,引發局部免疫反應,導緻直徑5-20厘米的無痛性腫脹。腫脹常見于四肢和關節周圍區域,可持續數小時至數周,可能伴隨瘙癢或灼熱感。
流行病學特征
該疾病主要流行于西非和中非熱帶雨林地區,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數據顯示,流行區感染率可達總人口的30%。高危人群包括長期在森林地區活動的農業工作者和野外作業人員。
診斷與治療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建議通過外周血塗片檢測微絲蚴确診。一線治療方案為口服乙胺嗪(Diethylcarbamazine),重症病例需結合手術摘除成蟲。預防措施以驅蟲劑防叮咬和疫區環境管理為主。
卡拉巴絲蟲腫(又稱遊走性腫塊)是羅阿絲蟲病的典型臨床表現,由寄生在人體内的羅阿絲蟲成蟲引起。以下是詳細解釋:
卡拉巴絲蟲腫是羅阿絲蟲成蟲在皮下組織移行時,其代謝産物刺激局部引發炎症反應所緻。成蟲短暫停留某處後,形成紅色、疼痛的腫塊,可迅速擴大至10-20厘米,持續數日至數周,蟲體離開後腫塊消失。
卡拉巴腫是羅阿絲蟲病的特異性表現,需與以下疾病區分:
避免在非洲等流行區被斑虻叮咬,使用驅蟲劑和防護衣物。
如需更詳細醫學資料,可參考、3、4的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