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absolute interest
absolute; absolutely; absoluteness; definitely; perfectly; utter; utterly
【計】 ABS
benefit; interest; profit; behalf; increase
【計】 interests
【經】 avail; benefit; gains
絕對利益(Absolute Advantage)是國際貿易理論中的核心概念,指一個國家(或個人、企業)在生産某種商品或服務時,單位時間内投入相同資源能産出更多數量,或生産相同數量所需資源更少的能力。這一概念由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其1776年著作《國富論》(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中首次系統闡述,強調專業化分工和自由貿易對提升整體效率的作用。
生産效率的絕對優勢
若國家A生産1單位布匹需1小時勞動,國家B生産同單位布匹需2小時,則A在布匹生産上擁有絕對利益。這種優勢源于技術、資源或生産條件的差異,體現為實際生産成本的絕對降低。
單向比較基礎
絕對利益僅通過單一産品生産效率的橫向對比确定,不涉及機會成本(即不考察放棄其他産品的代價)。例如,即使A國生産布匹和葡萄酒均優于B國,隻要A在布匹上的效率優勢更大,B在葡萄酒上的劣勢更小,雙方仍可通過貿易互惠——此為比較利益(Comparative Advantage)理論(大衛·李嘉圖提出)的延伸。
假設英國生産1單位呢絨需100小時,葡萄牙需110小時;英國生産1單位葡萄酒需120小時,葡萄牙需80小時。則英國在呢絨生産上有絕對利益(100<110),葡萄牙在葡萄酒生産上有絕對利益(80<120)。雙方專業化生産各自優勢産品并貿易,可提升總産出效率。
對比維度 | 絕對利益 | 比較利益 |
---|---|---|
衡量标準 | 絕對生産效率(投入/産出) | 機會成本(放棄的替代産品量) |
貿易必要性 | 僅一方全面優勢時可能無貿易 | 即使一方全面劣勢仍可互利貿易 |
理論側重 | 解釋分工的直接效率增益 | 解釋相對效率差異下的貿易模式 |
權威來源參考:
- Smith, A. (1776). The Wealth of Nations, Book IV, Chapter 2. (原始理論闡述)
- Krugman, P., Obstfeld, M., & Melitz, M. (2018).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 11th ed., Pearson. (現代理論框架與案例)
-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2020). World Trade Report: Government Policies to Promote Innovation in the Digital Age. (産業政策實踐)
絕對利益(Absolute Advantage)是經濟學中的重要概念,主要應用于國際貿易領域,以下是詳細解釋:
絕對利益由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提出,指一個國家或經濟體在特定商品的生産上,擁有比其他國家更高的勞動生産率或更低的勞動成本。例如,若A國生産1單位小麥需2小時,B國需4小時,則A國在小麥生産上具有絕對利益。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各國應專注于生産自身具有絕對優勢的産品,并通過自由貿易交換其他商品,從而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和全球福利提升。這一理論奠定了國際分工和貿易的基礎。
絕對利益強調“絕對優勢”,而比較利益(大衛·李嘉圖提出)關注“相對優勢”。即使一國在所有産品上均無絕對優勢,仍可通過比較利益參與分工。
絕對利益理論揭示了專業化分工和自由貿易的合理性,但其局限性(如忽略資源禀賦差異)由後續理論(如比較利益、要素禀賦理論)補充完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