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積水"作為漢語複合詞在不同語境中存在釋義差異。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的權威解釋,"積水"在醫學領域指"人體組織或腔隙内異常積聚的液體",對應英文翻譯為"hydrops"或"edema",例如胸腔積水(hydrothorax)。地理學角度則指"地表水在低窪處的滞留現象",牛津大學出版社《漢英大詞典》将其譯為"waterlogging"或"ponding"。
詞源學層面,"積"字甲骨文象形為"禾谷堆積",引申為聚集儲存;"水"在六書中屬象形字,本義為河流。二字組合最早見于《黃帝内經·素問》"積水成淵"的病理描述。現代用法擴展至建築工程領域,指"施工場地未能及時排出的地表徑流"(《土木工程術語标準》GB/T50083-2014)。
權威醫學數據庫UpToDate指出,病理性積水需區分滲出液(exudate)與漏出液(transudate),前者蛋白質含量>30g/L,常見于炎症反應;後者<25g/L,多因流體靜壓失衡導緻。環境科學領域,聯合國糧農組織定義農業積水為"土壤含水飽和度超過作物耐淹阈值持續48小時以上"。
“積水”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含義,以下是綜合解釋:
基本定義
指因堵塞或未能及時排出而積聚的水,如雨後地面形成的水窪、河流泛濫等。例如《荀子·儒效》中“積土為山,積水為海”,強調自然界的聚水現象。
文學與曆史引用
生理性積液
人體某些腔隙(如關節、胸腔)存在少量液體,起潤滑作用,屬正常現象。
病理性積水(積液)
因感染、外傷、腫瘤等導緻液體異常積聚,常見類型包括:
提示:若涉及病理性積水,建議結合醫學檢查(如超聲、CT)明确病因,并遵醫囑治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