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鞭子”(biān zi)指一種由柄和柔性條狀物構成的工具,用于驅趕牲畜或作為傳統兵器。漢字“鞭”從“革”(皮革),表明其材質多由皮革制成;“便”為聲旁,暗示其便攜性。《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其為“趕牲畜的用具”。
傳統鞭子由木柄、皮革繩及金屬配件構成,長度通常為1-2米。現代鞭子材質擴展至尼龍、纖維等,如競技馬術使用的“調教鞭”(Dressage Whip)。英文對應詞為whip,泛指所有柔性擊打工具,如horsewhip(馬鞭)、bullwhip(牛鞭)等。
“鞭”作動詞時意為“抽打”,如to whip(鞭打)、to flog(鞭笞)。在烹饪中,“鞭”指快速攪拌(如whisk eggs,打蛋),與“鞭打”的動作相似性相關。
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9版)定義whip 為:
noun: A long thin piece of leather or rope attached to a handle, used for making animals move or punishing people.
verb: To hit a person or animal with a whip.
來源:
“鞭子”是一個多義詞語,其核心含義和擴展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驅趕牲畜或打人的工具
通常由手柄和鞭繩(或皮條)構成,用于控制牲畜或作為懲戒工具。例如《儒林外史》中提到的“執著鞭子”場景。
冷兵器
在中國傳統十八般兵器中,鞭是一種金屬制棒型武器,帶有節狀結構和尖端,無刃但具有打擊功能(如鋼鞭),常見于古籍《說文》《國語》中的記載。
生物學隱喻
在《金瓶梅》等古典小說中,“鞭子”有時被隱晦地借指公驢、公鹿的生殖器。需注意此用法多見于特定文學語境,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
字形與引申義
漢字“鞭”為形聲字,從“革”(皮革)表意,本義為皮制馬鞭。後衍生出“鞭策”“教鞭”等抽象含義,如張蠙詩中的“新鞭”指竹根生長形态。
英語中對應“whip”或“lash”,常用于馴獸或刑罰,如例句“He gave a flick of the whip”(他輕抽鞭子)。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學作品中的用法或兵器分類,可參考《國語》《說文解字》等古籍,或查閱《儒林外史》《金瓶梅》相關章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