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Langenbeck's amputation
base; cause; foot; origin; radix; root; source
【化】 radical
【醫】 rad.; radical; radices; radix; rhizo-; root
seashell; shellfish
【醫】 bel
gram; gramme; overcome; restrain
【醫】 G.; Gm.; gram; gramme
family name; surname
【醫】 amputation; apocope
蘭根貝克氏切斷術(Langenbeck's amputation)是一種經典的骨科手術方法,特指一種髋關節離斷術(hip disarticulation)。該術式由19世紀德國著名外科醫生伯恩哈德·馮·蘭根貝克(Bernhard von Langenbeck)首創,主要用于治療嚴重的下肢創傷、感染、惡性腫瘤或無法修複的肢體壞死等病症。其核心特點是通過特殊的手術入路,在保留部分肌肉附着點的同時,完整切除下肢,形成利于安裝假肢的殘端。
入路設計
采用後外側弧形切口,起自髂前上棘,經大轉子外側向後下方延伸至大腿後側中線。該設計最大程度保留了臀大肌等髋周肌肉的附着點,為假肢承重提供生物力學基礎。
神經血管處理
術中需精準結紮股動靜脈、閉孔血管等主幹血管,并對坐骨神經進行高位結紮切斷。蘭根貝克強調神經殘端需回縮至肌肉内,避免術後神經瘤疼痛。
骨性結構處理
将股骨頸于髋臼水平截斷,完整保留髋臼軟骨面。這一操作顯著降低了術後殘端疼痛和關節僵直風險,區别于傳統髋關節離斷術。
隨着顯微外科與保肢技術發展,該術式應用已大幅減少,但仍為無法保肢的晚期骨肉瘤、嚴重毀損傷等病例的重要解決方案。現代改良術式在蘭根貝克原法基礎上,增加了肌瓣成形術與負壓引流技術,進一步優化殘端功能。
術語溯源
伯恩哈德·馮·蘭根貝克(1810-1887)作為德國現代外科學奠基人,其貢獻涵蓋戰傷處理、颌面外科等多個領域。該術式首次系統描述于1862年《德國外科學彙刊》(Archiv für klinische Chirurgie),奠定了髋關節離斷術的标準化流程。參見經典文獻:Langenbeck B. Resektion des Hüftgelenks. Archiv für klinische Chirurgie 1862; 3: 305.
根據您提供的信息,“蘭根貝克氏切斷術”可能存在術語混淆或翻譯偏差。以下是相關解析:
術語溯源
根據中提到的“蘭根貝克式切除手術刀”,結合醫學史推測,該名稱可能源于19世紀德國外科先驅Bernhard von Langenbeck。他首創了骨膜下切除術(subperiosteal resection),用于骨腫瘤等病變處理,而非“切斷術”。
手術刀設計特征
DIN 58865:2012标準規範的手術刀為雙刃直型器械,刀片長度約18cm,適用于精細軟組織切割。其設計特點包括:
現代臨床應用
此類器械多用于:
▶️ 骨腫瘤邊緣切除術
▶️ 慢性骨髓炎清創術
▶️ 關節成形術中的軟組織修整
信息限制說明
當前可查到的權威資料僅涉及手術器械标準,未明确記載“蘭根貝克氏切斷術”的手術定義。建議核查以下方向:
如需更詳細的手術流程說明,建議查閱《坎貝爾骨科手術學》或德國标準化學會(DIN)的配套技術文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