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Ramstedt operation; Ramstedt's operation
臘姆斯提特氏手術(Ramstedt's operation)是治療先天性幽門狹窄的标準外科術式,醫學文獻中更常稱為幽門環肌切開術(pyloromyotomy)。該手術通過切開肥厚的幽門環形肌層,保留完整黏膜層,解除因肌肉增生導緻的胃出口梗阻。
根據《坎貝爾兒科手術》第7版記載,手術需在幽門無血管區作縱行切口,鈍性分離肌纖維至黏膜膨出。術中需特别注意避免穿透十二指腸黏膜,該操作規範已被美國兒科外科學會臨床指南收錄。
該術式得名于德國外科醫生Conrad Ramstedt,他在1912年改良了早期手術方法。據《新英格蘭醫學雜志》曆史回顧,這種改良使術後死亡率從50%降至不足1%,目前全球年實施量約2-3萬例。現代臨床數據顯示,術後24小時即可恢複喂養,長期并發症發生率低于0.5%,相關療效數據可參考《小兒外科雜志》的十年隨訪研究。
“臘姆斯提特氏手術”對應的英文是Ramstedt operation 或Ramstedt's operation,屬于醫學領域術語。根據相關背景知識補充解釋如下:
該手術全稱為幽門環肌切開術(Pyloromyotomy),主要用于治療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IHPS)。這是一種嬰兒期常見疾病,因幽門肌肉異常增厚導緻胃内容物無法順利進入腸道,引發嘔吐、脫水等症狀。
通過切開幽門部肥厚的環狀肌層(不損傷黏膜),解除肌肉對幽門的壓迫,恢複消化道通暢性。這是典型的小切口微創手術,術後恢複快,治愈率超過95%。
由德國外科醫生Wilhelm Ramstedt 于1912年改良推廣,因此冠以其姓氏命名。此前類似手術存在較高并發症風險,Ramstedt的改良大幅提升了安全性。
目前仍是治療先天性幽門狹窄的首選方法,通常通過腹腔鏡實施,創傷更小。患兒術後數日即可恢複進食,長期預後良好。
由于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參考《小兒外科學》等專業文獻或醫療機構官網獲取更詳細的手術步驟及臨床指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