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氏原蟲英文解釋翻譯、萊氏原蟲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Laverania
分詞翻譯:
氏的英語翻譯:
family name; surname
原蟲的英語翻譯:
【醫】 protozoan; protozoon
專業解析
萊氏原蟲(英文:Leishmania)是寄生性原生動物,屬于錐蟲科(Trypanosomatidae),主要引起人畜共患的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其命名源于蘇格蘭病理學家威廉·博格·萊什曼(William Boog Leishman),他于1903年首次在脾髒塗片中發現該病原體。
一、生物學特征與分類
萊氏原蟲的生活史包括前鞭毛體(Promastigote)和無鞭毛體(Amastigote)兩個階段:
- 前鞭毛體:存在于白蛉(傳播媒介)消化道内,具單根鞭毛,可移動;
- 無鞭毛體:寄生在哺乳動物宿主的巨噬細胞内,呈卵圓形,無鞭毛。
根據感染類型和地理分布,主要緻病種包括:
- 熱帶萊氏原蟲(L. tropica):引起皮膚利什曼病,常見于中東、地中海地區;
- 杜氏萊氏原蟲(L. donovani):導緻内髒利什曼病(黑熱病),流行于南亞、東非等地。
二、緻病機制與臨床表現
萊氏原蟲通過雌性白蛉叮咬傳播,感染後臨床表現分三類:
- 皮膚利什曼病:局部潰瘍性皮損,可自愈但遺留疤痕;
- 黏膜皮膚利什曼病:鼻咽部黏膜破壞,導緻毀容;
- 内髒利什曼病:累及肝脾、骨髓,表現為發熱、貧血、肝脾腫大,緻死率高。
三、流行病學與防治
全球每年新發病例約70萬-100萬例,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地區(如巴西、印度、蘇丹)。中國新疆、甘肅等西部省份曾有黑熱病流行。防治以病媒控制(滅蛉)為主,治療藥物包括銻劑(如葡萄糖酸銻鈉)、兩性黴素B等。
參考文獻
-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Parasites - Leishmaniasis. https://www.cdc.gov/parasites/leishmaniasis/index.html
- Merck Manuals. Leishmaniasis. https://www.merckmanuals.com/professional/infectious-diseases/parasites/leishmaniasis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Leishmaniasis Fact Sheet.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leishmaniasis
網絡擴展解釋
“萊氏原蟲”是一種原生動物寄生蟲的學名,其英文對應名稱為Laverania。以下是詳細解釋:
-
學名來源與分類
該名稱源自拉丁語,屬于瘧原蟲科(Plasmodiidae)下的一個屬,主要寄生于脊椎動物(如人類)的紅細胞中,引發瘧疾。例如,惡性瘧原蟲(Plasmodium falciparum)曾歸類于萊氏原蟲屬(Laverania),後經分類調整歸入瘧原蟲屬,但“Laverania”仍作為曆史學名被引用。
-
醫學關聯性
萊氏原蟲類寄生蟲通過蚊媒傳播,感染後會導緻高熱、貧血等典型瘧疾症狀,嚴重時可危及生命。其名稱常見于早期醫學文獻或分類研究中。
-
詞源解析
- “萊氏”可能指代發現或研究該物種的學者姓氏(如法國醫生 Alphonse Laveran,首位發現瘧原蟲的科學家);
- “原蟲”指單細胞真核生物,屬原生動物門。
若需進一步了解其生物學特性或現代分類,建議查閱寄生蟲學專業資料。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