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exhaustion
"枯竭"在現代漢語語境中具有雙重語義維度,其核心概念可拆解為:
一、物質層面的耗損狀态 作為動詞使用時,指資源或能量的完全耗盡,對應英文"exhaust"或"deplete"。例如:"過度開采導緻油田枯竭"(Overexploitation has depleted the oil field)。此義項在《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中被标注為四級高頻學術詞彙,常見于環境科學文獻。
二、抽象概念的衰竭表征 作形容詞時描述非物質事物(如創造力、情感)的衰竭狀态,英文對應"dried up"或"depleted"。如:"長期壓力使他的創作靈感枯竭"(Prolonged stress has dried up his creative inspiration)。該用法在《劍橋漢英雙解詞典》中被歸入B2級學術詞彙,多用于心理學領域研究。
詞源學層面,"枯"從木部,本義為草木失水,後引申為抽象概念的消亡;"竭"從立部,原指舉重物時力盡,二者組合強化了"完全耗盡"的語義強度。這種構詞規律在《漢語詞源學辭典》中有詳細考據。
枯竭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kū jié,具有多重含義和應用場景。以下是詳細解釋:
幹涸、斷絕
指水源或自然資源的完全消失。例如:“河道枯竭”“地下水枯竭”。
此義項最早見于漢代王充的《論衡·效力》:“無枯竭之流,本源盛矣”,強調自然資源的豐沛與枯竭的對立。
資源、體力或精力的耗盡
用于描述人力、財力、創造力等非物質資源的匮乏。例如:“精力枯竭”“外彙儲備枯竭”。
在經濟學中,常指資源型城市因資源耗盡而面臨轉型問題。
心理學定義
指個體因長期情緒或人際關系壓力導緻的身心疲憊狀态,屬于職業倦怠的典型表現。
自然層面
“連日高溫導緻河水枯竭”;
“資源枯竭型城市需尋求可持續發展”。
個體層面
“長期熬夜使他的精力枯竭”;
“作家的創作靈感枯竭”。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枯竭”既可用于具象的自然現象,也可用于抽象的身心狀态或社會問題,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