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Queckenstedt's phenomenon
agree; be willing to; consent
this
【化】 geepound
bring up; carry; lift; mention; raise; refer to; tote
especially; special; spy; unusual; very
【化】 tex
family name; surname
phenomenon; appearance
【化】 phenomenon
【醫】 phenomenon
【經】 phenomenon
奎肯斯提特氏現象(Queckenstedt's phenomenon)是臨床神經學中用于評估椎管内腦脊液流動狀态的診斷性體征,該術語源于德國外科醫生漢斯·奎肯斯泰特(Hans Queckenstedt)1916年發表的經典研究。其核心機制表現為:當醫生按壓患者頸靜脈時,正常情況下腦脊液壓力會迅速上升,解除壓迫後壓力快速回落;若椎管内存在占位性病變或腦脊液循環受阻,則壓力變化幅度顯著減弱或消失。
該現象在當代醫學中的應用主要集中于兩種場景:
值得注意的是,《Adams and Victor's神經病學原理》第12版特别指出,隨着MRI技術的普及,該手法在臨床中的直接應用已減少,但仍保留在神經系統查體教學體系中作為重要的病理生理學範例。美國國立神經疾病和卒中研究所(NINDS)将其列為神經系統查體的基礎技能之一,強調其在急診快速評估中的價值。
奎肯斯提特氏現象(Queckenstedt's sign)是神經科檢查中的一項臨床測試,主要用于評估椎管内腦脊液循環的通暢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操作 該測試通過壓迫患者頸靜脈觀察腦脊液壓力的變化。正常情況下,壓迫頸靜脈會導緻顱内靜脈回流受阻,腦脊液壓力迅速上升(10秒内可達300-500mmH₂O);解除壓迫後壓力應在10-20秒内恢複正常。
2. 臨床意義
3. 注意事項 該測試需配合腰椎穿刺進行,存在感染風險,現代臨床已更多采用MRI等影像學檢查替代。
命名來源 以德國神經學家Hans Queckenstedt命名,其拼寫易被誤作"Qoeckenstedt"(、2中的拼寫為常見錯誤形式)。
該檢查作為20世紀重要的神經診斷手段,現雖逐漸被新技術取代,但仍是醫學史上的經典體征之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