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礦物學(Mineralogy)是地質學的重要分支學科,主要研究礦物的化學成分、晶體結構、物理性質、形成條件、分布規律以及實際應用。其英文對應術語為Mineralogy,源自拉丁語 “minera”(意為礦石)和希臘語 “-logia”(意為學科研究)。
礦物的科學定義
礦物是天然形成的無機固體(少數為有機成因),具有特定的化學成分和有序的晶體結構。礦物學研究對象涵蓋自然元素(如自然金)、硫化物(如黃鐵礦)、氧化物(如石英)、矽酸鹽(如長石)等數千種礦物 。
學科範疇
包括礦物形态學(晶體形貌)、成因礦物學(形成機制)、應用礦物學(工業用途)等子領域,涉及地質學、化學、材料科學的交叉研究 。
物理性質分析
研究礦物的硬度(莫氏硬度計)、解理、光澤、顔色等特征,例如利用偏光顯微鏡觀察礦物的光學性質 。
化學成分與晶體結構
通過X射線衍射(XRD)和電子探針技術确定礦物化學成分及原子排列方式,如石英的化學式 SiO₂ 及其三方晶系結構 。
形成環境與演化
分析礦物在岩漿作用(如橄榄石形成于地幔)、變質作用(如藍晶石指示高壓環境)和表生作用(如粘土礦物風化)中的生成條件 。
資源應用
指導礦産勘探(如利用指示礦物尋找礦床)和材料開發(如稀土礦物在電子工業的應用)。
國際礦物學協會(IMA)
礦物分類與命名标準機構,發布最新礦物名錄。
《系統礦物學》(Systematic Mineralogy)
J. A. Mandarino 著,權威礦物分類指南,詳細描述礦物物化特性。
《牛津地質學詞典》(Oxford Dictionary of Geology and Earth Sciences)
定義礦物學及相關地質術語的标準化工具書。
礦物學為礦産資源評估(如礦床品位分析)、環境治理(如礦物固化污染物)、行星科學(如火星礦物成分研究)提供理論基礎,是地球科學研究的核心支撐學科之一。
礦物學(Mineralogy)是研究礦物的自然科學分支,主要關注礦物的化學成分、晶體結構、物理性質、形成條件、分布規律及其實際應用。以下為詳細解釋:
礦物學的研究對象是礦物,即天然形成的固态無機物質(少數含有機成分),具有特定的化學成分和晶體結構。例如石英(SiO₂)、方解石(CaCO₃)等。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礦物或研究方法,建議查閱地質學教材或專業數據庫(如RRUFF礦物數據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