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fossil fuel; mineral fuel
礦物燃料(fossil fuels)是指在地質曆史時期通過生物殘體沉積、高壓高溫作用下形成的可燃能源物質。這類燃料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氣,是現代工業社會的核心能源來源。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的定義,礦物燃料的形成需經曆數百萬年的生物化學和地質作用過程,其碳含量高且能量密度大(來源:USGS Energy Resources)。
從化學組成看,礦物燃料以碳氫化合物為主。例如,石油主要由烷烴、環烷烴和芳香烴構成,而天然氣則以甲烷為主要成分。國際能源署(IEA)指出,礦物燃料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費中占比超過80%,其中石油占31.2%、煤炭占26.7%、天然氣占22.9%(來源: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在應用場景上,礦物燃料被廣泛用于發電、交通運輸和工業生産。煤炭多用于火力發電及鋼鐵冶煉,石油提煉的汽油、柴油支撐着全球交通系統,天然氣則通過管道或液化形式供應家庭供暖和化工原料。大英百科全書強調,這類燃料的不可再生性使其成為能源轉型的重點關注對象(來源: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需注意的是,礦物燃料燃燒會釋放二氧化碳(CO₂)、二氧化硫(SO₂)等溫室氣體和污染物,這是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人為驅動因素。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研究表明,2010-2019年間,礦物燃料燃燒貢獻了約89%的人類活動相關二氧化碳排放(來源:UNEP Emissions Gap Report)。
礦物燃料(又稱化石燃料)是指通過地質作用形成的、能夠燃燒的地下礦産資源,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等類型。以下是詳細解釋:
礦物燃料是古代動植物或微生物遺體經過數百萬年的高溫高壓等地質作用形成的可燃性資源。它與“化石燃料”為同義詞,均指不可再生的碳氫化合物或其衍生物。
需經曆漫長的地質時期(幾千萬至數億年)。例如,煤炭由植物殘骸埋藏後經脫水、分解和炭化作用形成;石油和天然氣則源于海洋微生物的分解與沉積岩壓縮。
礦物燃料的再生速度遠低于人類開采速度,屬于不可再生資源。例如,目前地下已不再自然形成新的煤或石油。
燃燒礦物燃料會釋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加劇氣候變化。因此,全球正逐步探索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作為替代方案。
如需完整信息,可參考搜狗百科及高權威性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