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postacetabular
【醫】 acetabulum; cotyle; cotyloid cavity
after; back; behind; offspring; queen
【醫】 meta-; post-; retro-
"髋臼後的"在解剖學術語中對應英文翻譯為"retroacetabular",該複合詞由拉丁詞根"retro-"(向後)和"acetabular"(髋臼的)組成,字面義指髋臼後方區域。根據《格氏解剖學》第42版的定位描述,該區域特指髋臼窩後緣與坐骨大切迹之間的骨性結構,是構成髋關節後柱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臨床應用中,該解剖部位具有重要功能意義:
根據梅奧診所最新研究數據,此處骨折占髋臼骨折總數的22%-35%,CT三維重建已成為标準診斷手段(來源:Merck Manual髋關節脫位條目)。建議專業讀者參考Radiopaedia的髋臼解剖專題獲取詳細斷層影像資料。
“髋臼後的”通常指髋臼的後部結構,包括髋臼後壁、後柱等解剖區域,其臨床意義多與骨折類型及損傷機制相關。以下從解剖和臨床兩個角度展開說明:
髋臼後壁
位于髋臼後方的骨性結構,主要由坐骨構成。該區域骨質較薄,但承擔着傳遞坐位時身體重量的功能。髋臼後壁邊緣附着關節盂緣,可加深關節窩,增強關節穩定性。
髋臼後柱
指從坐骨大切迹延伸至坐骨結節的骨性支柱,包含坐骨體和部分髋臼底部。後柱骨折時,骨折線可能延伸至坐骨下支或恥骨下支,易導緻股骨頭中心脫位,并可能損傷坐骨神經。
後壁骨折
最常見于髋關節後脫位,如車禍中屈髋狀态下股骨頭撞擊髋臼後方,導緻後壁骨折。
後柱骨折
多由高能量外傷引起,骨折塊常向上移位,需警惕坐骨神經損傷風險。
髋臼後部結構對維持關節穩定至關重要,其骨折可能影響下肢承重功能。臨床治療需通過影像學評估骨折移位程度,選擇手術複位或保守治療,以避免長期并發症(如創傷性關節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