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Krause's bone; os1 acetabuli
髋臼骨(acetabulum)是人體骨盆結構中參與髋關節形成的重要解剖部位,其英文術語源自拉丁語“acetabulum”,原意為“醋杯”,形容其凹陷的杯狀結構形态。在解剖學中,髋臼骨由髂骨、坐骨和恥骨三塊骨骼在發育過程中融合而成,形成一個半球形凹陷,與股骨頭共同構成髋關節,承擔下肢承重及運動功能。
從功能角度,髋臼骨通過邊緣的纖維軟骨(髋臼唇)加深關節窩,增強關節穩定性,同時表面覆蓋的透明軟骨可緩沖運動沖擊。臨床常見相關疾病包括髋臼發育不良、髋臼骨折及退行性關節炎,這些病變可能影響關節對合度并引發疼痛。
髋臼是人體髋關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含義和結構可歸納如下:
髋臼是位于髋骨外側面的半球形深凹結構,由髂骨、坐骨和恥骨三部分共同構成。16歲前這三塊骨頭通過軟骨連結,成年後完全骨化融合形成完整的髋臼窩。
形态特征
髋臼直徑約30-50毫米,表面覆蓋厚約2毫米的半月形關節軟骨(稱為月狀面),中央無軟骨的粗糙區域稱為髋臼窩,内含脂肪組織緩沖壓力。
關鍵結構
關節功能
與股骨頭構成球窩型髋關節,兼具穩定性和靈活性,支撐人體重量并完成下肢活動。
常見損傷
高能量外傷(如車禍、墜落)易引發髋臼骨折,表現為髋部劇痛、腫脹和活動受限。骨折常伴隨股骨頭脫位,需通過手術解剖複位。
損傷後果
未及時治療可能導緻關節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甚至影響盆腔内器官(如膀胱、直腸)功能。
“髋臼骨”并非标準解剖學術語,可能指代以下兩種情況:
如需進一步了解髋臼骨折的具體分型或治療原則,可參考骨科專業文獻或臨床指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