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acetabulum; cotyle; cotyloid cavity
髋臼(acetabulum)是人體骨盆解剖結構中位于髋骨外側的杯狀凹陷,由髂骨、坐骨和恥骨三部分在發育過程中融合形成。其拉丁詞源“acetabulum”原意為“醋杯”,形容其凹陷形态類似古代盛醋的容器。髋臼與股骨頭構成髋關節,是人體最大的球窩關節,承擔負重及運動功能。
從解剖學角度,髋臼的形态特征包括:
臨床醫學中,髋臼發育不良、骨折及退行性病變是骨科常見問題。影像學測量參數如髋臼指數(正常值<25°)和中心邊緣角(正常值25°-40°)是評估髋臼覆蓋程度的重要指标。
權威參考資料:
髋臼是人體髋關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定義、結構和功能可綜合多個來源信息進行詳細解釋:
髋臼是骨盆外側面的半球形深窩狀結構,由髂骨、坐骨和恥骨三部分融合而成。它位于髋骨外側面中央,直徑約3-5cm,與股骨頭共同構成髋關節,屬于典型的球窩關節(杵臼關節)。
骨性結構
附屬結構
穩定性與靈活性
髋臼的半球形凹陷與股骨頭匹配,結合周圍韌帶和肌肉,既支持負重(如站立、行走),又允許多方向運動(屈伸、旋轉)。
生物力學作用
作為人體最大的承重關節之一,髋臼将上半身負荷傳導至下肢,同時緩沖運動沖擊。
創傷性損傷
如髋臼骨折,多由高能量撞擊(車禍、墜落)導緻,常伴隨股骨頭脫位。
退行性與炎症性疾病
包括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可破壞關節軟骨,引發疼痛和活動受限。
髋臼的形态異常(如發育不良)可能導緻關節受力不均,長期引發磨損甚至需手術矯正。其解剖複雜性也使骨折治療需結合三維影像評估,以恢複關節匹配度。
如需更專業的醫學圖解或疾病診療細節,可參考骨科權威資料或臨床指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