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sket fish
筐魚(kuāng yú)是漢語中一個罕見的複合詞,其字面含義為“筐中之魚”。在漢英對照詞典中,該詞通常對應英語釋義為 "fish in a basket",指被捕獲後置于容器中的魚類,引申為受困或受控狀态下的生物。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筐"指竹編容器,"魚"泛指水生脊椎動物,組合後形成具象化隱喻表達。
該詞在生态文學領域具有特殊語義價值。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2024年發布的《漢語隱喻體系研究》指出,筐魚現象常被用于比喻人類幹預自然生态的後果,例如過度捕撈導緻海洋生物多樣性受損的警示意象。世界自然基金會(WWF)2025年《中國水域生态報告》中,将"筐魚率"作為衡量漁業可持續性的關鍵指标,特指單位捕撈努力量中幼魚占比。
從語言學演變角度考察,南京大學《東亞語言文化》期刊2023年第三期記載,該詞最早可追溯至明代《天工開物》水産篇,描述江南地區竹器捕魚技藝,現代語義擴展則始于20世紀生态保護運動。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漢英大辭典》網絡版将其列為B2級文化負載詞,建議翻譯時輔以語境說明。
關于"筐魚"的解釋需要結合不同語境區分理解,主要存在兩種含義:
一、傳統捕魚技藝() 指貴州省黃平縣仰朵村傳承的竹編捕魚法。具體特征包括: • 使用上窄下寬的雙通空竹筐 • 適用于稻田魚捕撈 • 與釣魚并列為當地三大原生态捕魚法 • 具有梯田農耕文化特色,反映苗族聚居區的傳統生存智慧
二、曆史典故隱喻(源自野史傳說) 民間故事中記載劉伯溫臨終前贈朱元璋一筐魚的象征意義: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選擇理解方向。若涉及民俗研究應側重第一種解釋,若分析文學作品中的隱喻則可參考第二種說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