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fast auxiliary memory
celerity; fleetness; speediness
【醫】 pycno-; pykno-; tacho-; tachy-
【計】 additional memory; additional storage; AM; AS; auxiliary access storage
auxiliary memory; auxiliary storage; auxiliary store
background storage; secondary memory; secondary store
supplementary storage
【經】 auxiliary storage
快速輔助存儲器(Fast Auxiliary Storage)是計算機系統中用于擴展主存儲器容量、提升數據存取效率的二級存儲設備。該術語在漢英詞典中對應"auxiliary storage"或"secondary storage",特指采用高速存取技術的非易失性存儲裝置。其核心特征表現為:
存儲層級定位
屬于存儲體系中的二級存儲(secondary storage),介于主存儲器與長期歸檔存儲之間。典型讀寫速度介于100MB/s至7GB/s(NVMe協議),相較傳統機械硬盤提升3-50倍。
技術實現形式
包含固态硬盤(SSD)、NVMe閃存陣列、3D XPoint存儲器等形态。以NAND閃存為基礎的SSD通過并行通道技術實現微秒級延遲,較機械硬盤的毫秒級延遲提升三個數量級(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Aided Design)。
系統功能特性
• 非易失性數據保存(斷電不丢失)
• 支持按塊/頁訪問的最小存儲單元
• 擦寫次數限制(P/E cycle)通過磨損均衡算法優化
• 采用SLC/MLC/TLC多級單元技術平衡速度與成本
該術語在計算機體系結構标準文獻(如《計算機組成與設計:硬件/軟件接口》)中被明确定義為"通過高速接口連接的持久化存儲介質"。當前主流産品已實現PCIe 4.0接口下7.88GB/s的連續讀取速度(三星980 PRO技術白皮書)。
輔助存儲器(外存儲器)是計算機中用于長期存儲數據的設備,與主存儲器(内存)形成互補。以下是對“快速輔助存儲器”及相關概念的綜合解釋:
定義
輔助存儲器是主存的後備和擴充設備,用于存儲當前不在CPU處理的程式和數據。其特點包括:
常見類型
包括機械硬盤(HDD)、固态硬盤(SSD)、光盤、U盤等。
輔助存儲器的性能主要通過以下指标衡量(綜合):
存儲密度
存儲容量
分格式化容量(用戶可用)和非格式化容量(物理總容量),計算公式:
$$
C = n times k times s
$$
其中n為盤面數,k為磁道數,s為單磁道存儲量。
尋址時間
包括磁頭移動至目标磁道的找道時間,以及數據旋轉到磁頭下的等待時間。
當前專業術語中并無“快速輔助存儲器”的明确定義,但可通過以下角度理解:
技術演進
SSD相比傳統HDD具有更快讀寫速度(無機械部件),但仍屬于輔助存儲器範疇。
性能對比
| 存儲類型 | 訪問速度 | 容量 | 成本 | 易失性 |
|----------|----------|------|------|--------|
| 内存 | 納秒級 | GB級 | 高 | 易失 |
| SSD| 微秒級 | TB級 | 中 | 非易失 |
| HDD| 毫秒級 | TB級 | 低 | 非易失 |
系統層級
計算機通過存儲層次結構平衡速度與容量:CPU緩存 → 内存 → 輔助存儲器,其中輔助存儲器處于速度最底層但容量最大。
如需查看完整技術參數或具體設備性能對比,可參考計算機組成原理教材或存儲設備廠商白皮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