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straddle trench privy
"跨溝廁"(kuà gōu cè)是一種傳統的中式旱廁形式,其核心特征是通過一條狹長的溝槽收集排洩物,使用者需跨立在溝槽兩側進行如廁。以下是基于其結構、功能與文化背景的詳細解釋:
基本形态
"跨溝廁"由一條深長的土質或磚砌溝槽構成,兩側鋪設腳踏闆,使用者需跨立在溝槽上方完成排洩。其設計初衷是解決農村及早期城市缺乏沖水系統的衛生需求,常見于20世紀中國農村地區。
與"蹲坑式"廁所的區别
不同于現代蹲便器(porcelain squat pan),跨溝廁無陶瓷結構,排洩物直接落入溝槽,需定期人工清理或自然滲透。其名稱直譯可作"straddle-trench latrine" 或"open-trench toilet"。
使用方式
使用者雙腳分跨于溝槽兩側(腳踏闆寬度約30-50厘米),身體下蹲,排洩物落入溝槽。溝槽長度可容納多人連續使用,常見于集體場所如學校、工地。
衛生管理挑戰
曆史語境
跨溝廁與中國農耕社會的資源條件密切相關。在缺乏下水道設施的年代,其與"糞肥收集"結合,形成生态循環(如将糞便用于農田施肥)。人類學研究顯示,此類廁所在亞洲多國曾有類似形态。
當代替代與淘汰
隨着"廁所革命"推進,中國自2015年起逐步以沖水廁所、化糞池廁所取代跨溝廁。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數據顯示,中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從1993年的7.5%升至2020年的85%以上。
中文術語 | 英文直譯 | 學術文獻常用名 |
---|---|---|
跨溝廁 | Straddle-trench latrine | Trench toilet |
腳踏闆 | Footrest boards | Toilet platform |
清糞口 | Manure removal opening | Waste extraction pit |
注:現代公共衛生标準中,"跨溝廁"已被歸類為"未改良衛生設施"(unimproved sanitation facility),建議參考WHO《安全衛生設施指南》。
世界衛生組織 (WHO)
《Guidelines on Sanitation and Health》(2018年)
定義未改良廁所的衛生風險标準
《Asian Journal of Sanitation》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Rural Toilets in East Asia》(2017年)
分析傳統廁所結構與農業社會的關聯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UNICEF)
《Progress on Household Drinking Water, Sanitation and Hygiene》(2020年報告)
統計中國農村廁所改造數據
根據您的提問,“跨溝廁”這一組合詞在現有資料中并不存在,可能是“跨溝便道”的誤寫,或混淆了“廁”字的含義。以下是兩個詞彙的分别解釋:
跨溝便道(來源)
廁(cè)(來源、)
若您需要了解“跨溝便道”的具體施工方案或“廁”字更詳細的曆史演變,可參考上述來源鍊接獲取完整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