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mouth acidity
cut; gob; jaws; mouth; opening; ostium; scoop; stoma
【醫】 aditus; apertura; aperturae; aperture; bouche; introitus; meatus; mouth
opening; ora; orifice; orificium; oro-; os1; ostia; ostium; portal
stoma; stomata; stomato-; trema
【化】 acidity; degree of acidity
【醫】 acescence; acidity
"口酸度"是中文醫學術語,對應英文翻譯為"oral acidity",指口腔内環境或唾液的酸性強度,通常以pH值作為衡量标準。該指标在牙科醫學和消化系統疾病診斷中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從生理學角度,健康成年人的口腔pH值正常範圍在6.5-7.5之間。當該數值持續低于5.5時,即達到病理性口酸度水平,可能引發牙釉質脫礦、齲齒形成等問題(《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23年刊載的臨床研究數據)。
在病理機制方面,過度口酸度主要與三種情況相關:
美國牙科學會(ADA)官網公布的臨床指南指出,持續監測口酸度可作為早期篩查胃食管反流病和齲齒風險的輔助手段(www.ada.org口腔健康專欄)。英國《自然》雜志子刊近期發表的分子生物學研究還發現,特定益生菌株對調節口腔pH值具有顯著作用。
根據醫學資料,"口酸"指口腔内持續或反複出現酸味感,可能伴隨酸腐氣味。這一症狀可能由生理或病理因素引起,具體可從以下角度分析:
胃酸反流
胃食管反流病(GERD)或胃酸分泌過多時,酸性胃内容物反流至口腔,刺激味覺感受器。常見于胃炎、胃潰瘍患者,可伴胸骨後灼熱感。
口腔環境異常
唾液分泌減少或細菌過度繁殖時,食物殘渣發酵産生酸性物質,導緻口腔pH值降低(正常唾液pH為6.6-7.1)。常見誘因包括齲齒、口幹症等。
肝火犯胃證
情志不暢導緻肝氣郁結化火,橫逆犯胃,表現為口酸、脅痛、煩躁易怒(《證治彙補》提及"肝熱口酸")。
脾胃虛弱證
飲食不節損傷脾胃,運化失職則食積化腐,酸腐之氣上泛于口,常伴腹脹、消化不良。
食滞胃腸證
暴飲暴食後食物積滞,胃氣不降反逆,出現嗳腐吞酸、舌苔厚膩等症狀。
建議:若持續口酸超過2周,建議進行胃鏡或唾液腺功能檢查。日常可通過調整飲食(如少食多餐)、保持口腔清潔、避免精神緊張等方式改善症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