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調裝置(Air Conditioning System)是以制冷循環為核心的環境調節設備,主要用于控制室内空氣的溫度、濕度、氣流速度和潔淨度。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定義,該裝置通過機械作用實現熱量轉移,包含壓縮機、冷凝器、蒸發器和膨脹閥四大核心部件。其英文術語在《英漢技術詞典》中被規範譯為“air conditioning unit”,特指具備完整制冷回路和空氣循環功能的獨立系統。
從技術規範角度,中國國家标準GB/T 7725-2021《房間空氣調節器》将其分類為三種類型:分體式(Split System)、窗式(Window Type)和中央空調(Central Air Conditioning),每種類型對應不同的安裝結構和工作原理。美國供暖制冷與空調工程師學會(ASHRAE)的技術文件進一步指出,現代空調裝置已集成智能控制模塊,可實現能效比(EER)≥3.2的節能标準。
在工程應用中,空調裝置需滿足《暖通空調設計規範》規定的熱負荷計算公式: $$ Q = U times A times Delta T + q{text{vent}} $$ 其中$Q$為總冷負荷,$U$為圍護結構傳熱系數,$A$為表面積,$Delta T$為溫差,$q{text{vent}}$為新風負荷。
空調裝置是指通過人工手段對特定空間内的空氣溫度、濕度、潔淨度和流速等參數進行調節的設備系統。以下是詳細解釋:
空調裝置(Air Conditioning System)源自英文"Air Conditioning",意為空氣調節。它通過制冷、制熱、通風和淨化等功能,使封閉空間的空氣環境達到人體舒適或工業生産所需标準。該概念最早由威利斯·開利于1902年提出。
從早期的窗式空調到如今的變頻多聯機,能效比(COP值)已從2.0提升至5.0以上。新型制冷劑如R32比傳統R410A的溫室效應指數降低75%。
(完整技術參數可參考國家标準GB/T 7725-2019《房間空氣調節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