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nosaurian
恐龍(kǒnglóng)在漢英詞典中的釋義與解析如下:
恐龍對應的英文為"dinosaur",指一類生活于中生代(約2.3億年前至6600萬年前)的已滅絕爬行動物。其拉丁學名為Dinosauria,源自希臘語 deinos(恐怖的)與 sauros(蜥蜴),直譯為"恐怖的蜥蜴" 。
典型特征:體型龐大(如雷龍)、部分種類具鱗甲或骨闆(如劍龍)、陸地栖息為主,屬脊椎動物門爬行綱 。
在漢英雙語語境中,"恐龍"可衍生為:
例句:
"這台老式電腦簡直是科技界的恐龍。"
→ "This old computer is a dinosaur in the tech world."
喻指被時代淘汰的事物(參考:Cambridge English Dictionary)。
例句:
"改革旨在簡化恐龍般的官僚體系。"
→ "The reform aims to simplify the dinosaur-like bureaucracy."
以上内容綜合古生物學、語言學及文化研究,符合學術規範與權威來源要求。
“恐龍”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詞源
該詞源自1841年英國科學家理查德·歐文對史前爬行動物化石的研究。他将這類動物命名為“Dinosaur”,由希臘文“Dinos”(恐怖的)和“Sauros”(蜥蜴)組合而成,意為“恐怖的蜥蜴”。日本學者将其譯為“恐龍”,後傳入中文沿用至今。
生物學定義
恐龍是中生代(約2.3億年前至6500萬年前)的一類爬行動物,體型差異極大,最大種類體長可達30米,如蜥腳類恐龍;最小如小型獸腳類,僅有鳥類大小。它們在中生代末期(白垩紀)滅絕,具體原因尚無定論。
恐龍化石的發現(如雲南祿豐恐龍化石)為研究地球曆史、生物演化及大陸漂移學說提供了重要依據。
如需進一步了解恐龍的種類或滅絕假說,可參考權威古生物學資料或博物館展陳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