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entembole; introsusception; intussusception
腸套疊(Intussusception)是小兒外科常見急腹症,指近端腸管及其系膜套入遠端腸腔内引發的機械性腸梗阻。該術語源自拉丁語"intus"(内部)和"suscipere"(接收),字面釋義為"腸管嵌套"現象。根據《默克診療手冊》記載,90%病例發生于2歲以下嬰幼兒,男女比例約為3:1,典型臨床表現為突發性腹痛、果醬樣血便及腹部包塊三聯征。
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PubMed)研究顯示,腸套疊病理機制涉及腸蠕動節律紊亂與局部解剖異常,常見誘因包括腸道病毒感染、美克爾憩室、腸道息肉等。超聲檢查作為首選診斷方式,準确率可達98%,特征性表現為"靶環征"或"假腎征"。
世界衛生組織(WHO)臨床指南推薦空氣灌腸複位為首選治療方法,成功率約80-95%。對于病程超過48小時或出現腸壞死體征者,需行剖腹手術複位,術後複發率約5-10%。梅奧診所(Mayo Clinic)數據顯示,及時診治的患兒預後良好,延誤治療可能引發腸穿孔、敗血症等嚴重并發症,病死率可達2-5%。
關于“腸套疊”,正确醫學術語應為“腸套疊”,可能因字形或發音相近導緻混淆。以下是綜合權威醫學資料的詳細解釋:
腸套疊是指一段腸管套入與其相連的腸腔内,導緻腸内容物通過障礙,屬于急腹症範疇。嬰幼兒(尤其2歲以下)高發,成人較少見但多繼發于其他疾病。
原發性腸套疊
繼發性腸套疊
根據套疊部位可分為:
套疊腸段由外鞘部、中層折入部和内返回部構成,可導緻腸系膜血管受壓,引發腸缺血甚至壞死。
典型症狀為“三聯征”:
嬰幼兒若出現突發哭鬧、嘔吐和血便,需立即就醫。成人腸套疊多提示潛在疾病,需進一步排查腫瘤等病因。更多信息可參考權威醫學平台(如、5、7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