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nesman
constant; frequent; ordinary
have; prepare
dogface; doughboy; foot; infantry; musketeer
常備步兵(Standing Infantry)是軍事術語中指代國家長期維持的正規化、職業化步兵部隊,區别于臨時征召的民兵或預備役力量。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定義,這類部隊需保持常态化戰備狀态,具備快速反應與持續作戰能力。
從編制結構分析,常備步兵通常包含機械化步兵、輕型步兵和山地步兵等兵種,配備制式步槍、機槍及反坦克武器等裝備。美國陸軍研究實驗室(U.S. Army Combat Capabilities Development Command)2023年發布的《現代步兵發展報告》指出,現代化常備步兵已整合數字化指揮系統與單兵智能裝備。
曆史維度上,明朝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記載的"戚家軍"可視為東亞早期常備步兵典範,其采用"十二人一隊"的标準化編組與定期操演制度。英國倫敦大學戰争研究系檔案顯示,歐洲近代常備步兵制度的确立可追溯至17世紀三十年戰争時期的瑞典軍事改革。
在語言對比層面,《新漢英大辭典》将"常備步兵"譯為"standing infantry",強調其常設屬性,而《牛津軍事術語詞典》則使用"regular infantry"突出正規化特征。北約标準化協議STANAG 3680文件明确要求成員國需維持占陸軍總數30%以上的常備步兵力量。
“常備步兵”可理解為國家長期維持的常規步兵部隊,屬于陸軍核心作戰力量。以下是綜合解釋:
基本定義
步兵是陸軍中以徒步或機械化方式實施地面作戰的兵種,主要裝備包括步槍、機槍、反坦克導彈等輕武器。其核心任務是直接殲滅敵人、奪取關鍵目标,并具備獨立作戰能力。
“常備”的含義
“常備”指長期保持戰備狀态的常規部隊,與預備役或臨時征召部隊相對。這類部隊通常經過系統訓練,裝備完善,可快速響應作戰需求。
分類與特點
曆史與現代發展
冷兵器時代步兵以徒步為主,現代則更多依賴載具協同作戰,如直升機、裝甲運兵車等,但近戰與獨立行動仍是其特色。
總結來看,“常備步兵”強調國家常态化部署的步兵力量,兼具傳統作戰能力與現代機動化特點,是陸軍執行多樣化任務的基礎單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