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anaerobic corrosion; microbiological corrosion
微生物腐蝕(Microbiologically Influenced Corrosion, MIC)指由微生物代謝活動直接或間接引發的材料降解現象。該過程常見于含水環境中,微生物通過形成生物膜并分泌酸性物質、硫化物等代謝産物,加速金屬或非金屬材料的化學與電化學反應。
根據《中國腐蝕與防護學報》的定義,典型腐蝕微生物包括:
美國材料試驗協會(ASTM G193-17b)指出,微生物腐蝕多發生在石油管道、船舶壓載艙、污水處理系統等場景,其破壞速率可達常規腐蝕的10倍。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的研究證實,生物膜的空間異質性會引發濃差電池效應,加速局部腐蝕發展。
防治技術方面,國際标準化組織ISO 11306:2018推薦采用生物殺滅劑處理、陰極保護與表面塗層組合策略。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第725研究所的監測數據顯示,含銀離子抗菌塗層可使304不鏽鋼在海水中的腐蝕速率降低76%。
微生物腐蝕是指微生物通過生命活動直接或間接參與并加速材料(尤其是金屬)破壞的腐蝕過程。以下是其核心要點:
微生物腐蝕是一種生物電化學協同作用,微生物通過代謝産物或改變環境條件,加速材料表面局部電化學反應。這種現象常見于地下管道、海洋設施、儲油罐等與水、土壤接觸的金屬結構。
微生物腐蝕常與電化學腐蝕共存,且生物膜難以徹底清除,需結合殺菌劑、材料塗層和環境控制等綜合手段。
如需更完整的機制分析或具體防治案例,可參考上述來源中的學術文獻或行業報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