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microarteriography
decline; profound; tiny
【計】 mic-; micro-
【醫】 micr-; micro-; mikro-; mu
【醫】 arteriography
微動脈造影術(Microarteriography)是一種結合顯微技術與動脈造影的醫學影像學檢查方法,專用于觀察人體或動物體内微動脈(直徑通常小于100微米)的形态、分布及血流動力學狀态。其核心原理是通過向微小動脈内注入高對比度造影劑,利用X射線、顯微CT或顯微血管造影設備捕捉血管網絡的精細影像。
中文釋義
“微動脈造影術”由三部分構成:
綜合定義為:針對微動脈系統的高分辨率造影成像技術。
英文對應術語
英文标準譯名為Microarteriography(或Microangiography),詞根解析:
造影劑注入
使用超細導管或顯微注射技術,将碘化造影劑(如碘海醇)直接注入目标微動脈區域。為減少僞影,常采用低粘度、高滲透壓的專用造影劑(參考:《介入放射學技術手冊》)。
影像采集
微循環疾病診斷
用于糖尿病微血管病變、雷諾綜合征等疾病的早期微動脈痙攣或閉塞檢測(來源: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血管醫學圖譜》)。
腫瘤學研究
可視化腫瘤新生微血管的形态異常(如迂曲、滲漏),評估抗血管生成藥物療效(案例:Nature Reviews Cancer 相關研究)。
神經科學應用
繪制腦皮質微動脈網絡,研究卒中後側支循環建立機制(參考:Stroke 期刊《腦微循環成像技術進展》)。
優勢 | 局限性 |
---|---|
• 分辨率較常規DSA提升10–100倍 | • 需侵入性操作,存在栓塞風險 |
• 可量化微動脈血流速度 | • 設備成本高,普及度低 |
• 動态觀察血流動力學變化 | • 活體成像時長受限(造影劑代謝約束) |
《Dorland’s Illustrated Medical Dictionary》(第33版)
定義微動脈造影術為:“Radiographic visualization of arterioles using contrast media and magnification techniques.”
《中華醫學影像技術學術語彙編》
中文标準釋義:“應用顯微成像設備顯示微動脈結構的造影檢查技術,適用于微循環病理研究。”
注:因技術高度專業化,臨床常規診斷中較少應用,主要服務于科研與複雜病例會診。操作需由具備顯微介入資質的放射科醫師執行。
微動脈造影術是一種基于介入放射學的微創檢查技術,主要用于觀察細小動脈的病變情況。以下是具體解析:
1. 定義與目的
通過表淺血管(如手腕桡動脈或腹股溝股動脈)建立入路,将極細導管送入目标微動脈區域,注入含碘造影劑後,利用X光等成像技術顯示血管形态、血流狀态及病變特征。其核心目标是評估血管狹窄程度、栓塞位置或異常擴張(如動脈瘤)等。
2. 技術特點
3. 臨床應用
主要適用于冠心病(冠狀動脈造影)、腦血管病(腦血管造影)及外周動脈疾病(如糖尿病足血管評估)。在腫瘤介入治療中,也可用于定位腫瘤供血動脈。
備注:目前公開資料中“微動脈造影術”多歸類于動脈造影技術的精細化分支,具體操作細節可能因醫療機構的設備差異而有所不同。建議臨床診斷以主治醫師的方案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