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Virchow's gland; virchow's glpnds
魏爾嘯氏腺(Virchow's gland),也稱為維爾肖淋巴結(Virchow's node),是一個重要的臨床解剖學術語,特指位于左側鎖骨上窩的淋巴結群。該名稱源于19世紀德國著名病理學家魯道夫·維爾肖(Rudolf Virchow),他在醫學研究中首次描述了該淋巴結與腹腔惡性腫瘤轉移的關聯性。
位置
魏爾嘯氏腺位于左鎖骨上方,胸鎖乳突肌鎖骨頭後緣與鎖骨形成的夾角處(鎖骨上窩)。其屬于頸深淋巴結下群,是淋巴回流路徑中的重要樞紐。
來源:Gray's Anatomy, 42nd Edition, Chapter 28: Lymphatic System
病理學意義
該淋巴結是腹腔(尤其是胃、胰腺、食道下段)及左肺惡性腫瘤轉移的常見部位。癌細胞可通過胸導管逆流至左鎖骨上淋巴結,形成轉移竈,稱為"魏爾嘯氏轉移"(Virchow's metastasis)。臨床觸診發現該淋巴結無痛性腫大時,常提示晚期腹腔腫瘤。
來源:Robbins and Cotran Pathologic Basis of Disease, 10th Ed.
以魯道夫·維爾肖(Rudolf Virchow, 1821–1902)命名,他是現代病理學奠基人之一,首次描述胃癌轉移至該淋巴結的現象(1848年)。法語文獻中亦稱"Troisier's node",源于法國醫生Charles Emile Troisier的獨立發現。
來源: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 Medical Subject Headings (MeSH)
該淋巴結的活檢結果對判斷腫瘤分期和治療方案具有關鍵意義。影像學檢查(如CT、PET-CT)可輔助評估其形态及代謝活性,為隱匿性原發癌的定位提供線索。
來源:American Cancer Society - Cancer Staging Manual
中文術語 | 英文術語 | 縮寫/别名 |
---|---|---|
魏爾嘯氏腺 | Virchow's node | 左鎖骨上淋巴結 |
維爾肖淋巴結 | Troisier's node | 信號淋巴結 (Sentinel node) |
參考文獻
關于“魏爾嘯氏腺”這一術語,目前醫學領域并無明确定義。根據名稱推測,可能存在以下兩種可能性需要澄清:
術語混淆可能性
您可能将“魏爾肖淋巴結”(Virchow's node)誤作腺體。這是以德國病理學家魯道夫·魏爾肖(Rudolf Virchow)命名的結構,特指左鎖骨上淋巴結。當該淋巴結腫大時(稱為Troisier征),常提示腹腔惡性腫瘤轉移,尤其是胃癌。
解剖結構誤稱可能性
若特指腺體結構,可能與魏爾肖無關。例如:
建議進一步确認術語來源或提供更多上下文。醫學專業術語存在嚴格的命名規範,準确使用對臨床診斷至關重要。若涉及具體病症描述,建議咨詢專業醫師進行鑒别診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