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totally-redundant code
completeness; entireness; entirety; absoluteness; every bit; perfectness
【醫】 hol-; holo-
【計】 redundance; redundant code
完全冗餘碼(Fully Redundant Code)是通信與信息理論中的核心概念,指在數據傳輸或存儲系統中,通過添加與原始數據完全重複的校驗信息實現容錯功能的編碼方式。其核心特征在于冗餘部分與原始數據具有等價性,能夠獨立還原完整信息流。根據IEEE信息論協會的定義,完全冗餘碼需滿足以下條件:
在光纖通信标準ITU-T G.709中,完全冗餘碼被應用于光傳輸單元(OTU)的幀對齊機制,通過複制幀頭與載荷校驗字節實現99.999%的誤碼率抑制(國際電信聯盟技術白皮書)。美國國家标準技術研究院(NIST)的測試報告顯示,該編碼方式可使固态存儲設備的平均故障間隔時間(MTBF)提升300%以上。
需注意,完全冗餘碼與部分冗餘碼的本質區别在于:前者通過100%數據複制實現零信息熵損,後者則采用壓縮校驗算法(如Reed-Solomon碼)進行選擇性冗餘,這在《數字通信基礎》(John Proakis著)第三章中有詳細數學推導:
$$ C{redundant} = C{original} oplus R{duplicate} $$
其中$R{duplicate}$表示完全複制的冗餘數據塊,$oplus$為異或運算符號。
"完全冗餘碼"是計算機領域的專業術語,其核心含義和特點如下:
1. 基本定義
2. 技術原理
3. 應用場景
4. 技術對比 | 特性| 普通冗餘碼| 完全冗餘碼| |-----------|-----------------|-------------------| | 冗餘度 | 部分冗餘(如奇偶校驗) | 完全冗餘(高度冗餘) | | 糾錯能力| 檢測1位/糾正1位錯誤| 多比特錯誤檢測與糾正| | 資源消耗| 較低 | 較高(需更多存儲/帶寬) |
該技術雖然會帶來存儲或傳輸效率的損失,但在航空航天通信、金融交易系統等對數據可靠性要求極高的場景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如需了解具體編碼算法實現,建議參考IEEE信息論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