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想癡呆英文解釋翻譯、妄想癡呆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dementia paranoides; dementia phantastica; paraphrenia
相關詞條:
1.dementiaparanoides 2.dementiaphantastica
分詞翻譯:
妄想的英語翻譯:
covet; mirage; vain hope
【醫】 delirament; deliria; delirium; delusion; ecphronia
癡呆的英語翻譯:
dementia; imbecile
【醫】 aphrenia; aphronesia; cataphrenia; dementia; desanimania; phrenatrophia
專業解析
妄想癡呆(Paraphrenia)是精神病學中的一個專業術語,指一種以系統性妄想為主要症狀,同時保持相對完好的認知功能和人格結構的精神障礙。以下是基于專業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術語定義與核心特征
-
漢英對照
- 中文:妄想癡呆(Wàngxiǎng Chīdāi)
- 英文:Paraphrenia(源自希臘語"para"(異常)+"phren"(心智))
-
臨床特征
- 系統性妄想:患者存在邏輯嚴密的妄想體系,常見被害、嫉妒或誇大妄想,内容相對穩定。
- 認知功能保留:與器質性癡呆不同,患者的記憶、定向力和智力通常未明顯受損。
- 情感反應協調:情感表達與妄想内容一緻,無顯著情感淡漠或分裂症狀。
二、診斷與分類演變
-
曆史背景
由德國精神病學家Emil Kraepelin于20世紀初提出,曾歸類為"早發性癡呆"(精神分裂症前身)的亞型。
-
現代分類
- ICD-11(國際疾病分類第11版):歸入"持久的妄想性障礙"(6A20),強調妄想持續≥3個月且不符合精神分裂症标準。
- DSM-5(美國精神障礙診斷手冊):納入"妄想障礙"(Delusional Disorder),需排除器質性病因。
三、病因與治療
-
潛在機制
- 神經生物學研究提示多巴胺能系統異常可能參與妄想形成。
- 社會隔離或感覺缺陷(如聽力損失)可能為誘發因素。
-
幹預策略
- 抗精神病藥物:如利培酮、奧氮平可減輕妄想症狀。
- 認知行為療法(CBT):幫助患者識别妄想與現實差異。
權威參考文獻來源
- 世界衛生組織. ICD-11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 (2023)
- 美國精神病學會. 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 (2013)
- Kraepelin, E. Psychiatry: A Textbook for Students (8th ed., 1909)
- 英國國家衛生服務體系(NHS). 妄想障礙臨床指南 (2022)
- 中國精神障礙診療規範(2020年版)
網絡擴展解釋
“妄想癡呆”并非一個獨立的醫學術語,但可以拆解為“妄想”和“癡呆”兩個概念來分析其關聯性及具體含義。以下是綜合醫學角度的解釋:
一、癡呆的定義與核心症狀
癡呆是一種以認知功能嚴重衰退為特征的綜合征,主要表現為:
- 記憶力減退:如忘記物品存放位置或近期事件()。
- 定向力障礙:分不清時間、地點或人物。
- 執行能力下降:難以完成日常任務(如穿衣、做飯)。
- 語言功能受損:出現失語或表達困難()。
常見類型包括阿爾茨海默病、血管性癡呆等()。
二、妄想的定義與特點
妄想屬于精神症狀,表現為無事實依據的固執信念,例如:
- 被害妄想(如堅信被監視或下毒)
- 嫉妒妄想(懷疑伴侶不忠)
- 誇大妄想(自認有超能力)()。
三、兩者的關聯與區别
- 癡呆可能伴隨妄想:約21%-49%的老年癡呆患者會出現妄想症狀,這與記憶缺失導緻的錯誤歸因有關()。
- 本質差異:
- 癡呆是器質性腦病,核心為認知衰退;
- 妄想症是精神障礙,核心為錯誤信念()。
四、癡呆伴發妄想的機制
- 腦部病變:如阿爾茨海默病的β-澱粉樣蛋白沉積影響神經傳導。
- 記憶補償:患者試圖用虛構解釋記憶空白()。
- 感知扭曲:視空間障礙可能導緻誤判環境()。
五、治療與管理
- 藥物幹預:抗精神病藥控制妄想()。
- 認知訓練:通過記憶練習延緩衰退。
- 環境調整:減少刺激源,避免觸發妄想()。
注意:若發現相關症狀,建議盡早就診神經内科或精神科,通過MRI、ADAS-Cog量表等檢查明确診斷()。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