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時法英文解釋翻譯、測時法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chronometry; horology
分詞翻譯:
測的英語翻譯:
infer; measure; survey
時的英語翻譯:
days; hour; occasionally; opportunity; seanson; time
【醫】 chron-; chrono-
法的英語翻譯:
dharma; divisor; follow; law; standard
【醫】 method
【經】 law
專業解析
測時法(Chronometry)是測量時間間隔與時間單位的科學方法體系,其核心在于通過标準化技術實現時間的精确量化與同步應用。該術語在漢英詞典中常譯為"time measurement method"或"chronometric technique",特指從基礎計時工具到高精度原子鐘的多層次技術集合。
在技術分類層面,測時法包含三大分支:
- 天體測時:基于地球自轉周期和恒星位置測定時間,如國際地球自旋轉與參考系統服務(IERS)采用的天文時标系統;
- 機械測時:采用擺鐘、石英振蕩器等物理裝置,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發布的JJG 237-2010規程中詳細規範了相關标準;
- 量子測時:基于铯原子超精細能級躍遷的原子鐘技術,符合國際單位制(SI)對秒的定義标準。
現代測時法已滲透至衛星導航(如北鬥系統授時模塊)、金融交易時間戳認證、5G網絡同步等關鍵領域。根據《時間頻率計量術語及定義》(GB/T 29024.4-2017),其測量不确定度需達到10⁻¹⁵量級方符合國家标準要求。國際計量局(BIPM)通過協調世界時(UTC)系統,持續優化全球測時技術的統一性與可靠性。
網絡擴展解釋
測時法是一種用于測定重複性循環工作或工序中時間消耗的觀測技術,主要用于優化生産流程、制定工時定額等。以下是其詳細解析:
一、定義與核心特點
測時法以工序作業時間為對象,通過多次觀測和記錄重複性操作的時間消耗,計算平均工時。其核心特點包括:
- 高精确度:通常可達到0.2-15秒的精度,適合短時間操作的測量。
- 適用範圍:主要用于測定循環工作的組成部分(如機械操作、重複性手工動作),不研究非循環時間(如休息、準備與結束時間)。
二、分類與實施方法
測時法根據觀測方式可分為兩類:
- 選擇法(間隔法):僅觀測非連續的關鍵操作節點,精度約0.5秒,適用于粗略分析。
- 接續法:連續記錄整個操作周期内所有步驟的時間,精度更高但技術複雜。
具體測時手段(以秒表為例):
- 連續測時法:秒表不間斷運行,記錄各操作單元終點時間,需通過減法計算單元耗時。
- 歸零測時法:每次操作單元結束後秒表歸零,直接讀取單元耗時,但存在約0.004秒的時間損失。
- 周程測時法:組合多個短單元進行觀測,通過差值計算單個單元時間,適用于極短操作。
三、實施步驟與原理
- 劃分作業要素:将工序細分為操作或動作要素,便于觀測。
- 确定觀測次數:基于統計原理,需滿足±5%誤差和95%置信度要求,公式為:
$$
N = left( frac{Z cdot sigma}{E cdot bar{x}} right)
$$
其中,(N)為觀測次數,(Z)為置信度系數,(sigma)為标準差,(E)為允許誤差,(bar{x})為樣本均值。
- 數據記錄與分析:剔除異常值後計算平均時間,并結合績效評比系數和寬放時間确定标準工時。
四、曆史與應用
- 起源:19世紀末由科學管理先驅弗雷德裡克·泰勒系統化提出,用于優化工業流程。
- 現代應用:廣泛用于制造業、建築工程(如機械施工計時)及服務行業,幫助制定合理定額和成本核算。
五、注意事項
- 觀測規範:需與操作者協作,避免秘密測時導緻數據失真。
- 數據修正:需考慮操作者熟練度、工具差異等外部因素。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工程管理教材或行業标準文件(如、6、7)。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