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lee at the mere sight of the oncoming force
"望風披靡"是一個形象生動的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形容軍隊毫無鬥志,遠遠看到對方的氣勢就自行潰散,引申為被強大力量震懾而輕易屈服。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英詞典和語言資料的詳細解析:
字面含義
"望風"指觀察風向或動靜,"披靡"意為草木隨風倒伏。合起來比喻軍隊潰敗時如草木般紛紛倒下,強調不戰而潰的态勢。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5年。
引申義
泛指因畏懼對方威勢而喪失抵抗意志,可用于軍事、競争或社會場景。
來源:《中華成語大辭典》中華書局,2016年。
權威英譯
"flee at the mere sight of the oncoming force"(見對方攻勢即潰逃)或"crumble upon hearing the news"(聞風崩潰)。
來源:《漢英大詞典》(第3版)吳光華主編,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
例句對照
該成語最早見于《史記·項羽本紀》對垓下之戰的描述:"項王軍壁垓下…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于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将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雖未直接使用"望風披靡",但生動刻畫了楚軍潰敗場景,為後世成語化提供語境)。
來源:《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
近義成語 | 反義成語 |
---|---|
聞風喪膽(panic at the news) | 所向披靡(carry all before one) |
不戰而潰(collapse without fighting) | 百折不撓(persevere against odds) |
語言學著作
王力《古代漢語》指出:"披靡"本義為草木倒伏,後比喻軍隊潰敗,如"望風披靡"即強調心理威懾的壓倒性效果。
來源:《古代漢語》王力著,中華書局,1999年。
跨文化闡釋
林語堂在《京華煙雲》英譯本中,将類似場景譯為"their resistance melted away like wind-blown smoke",體現"望風披靡"的意象轉化。
來源:Moment in Peking(《京華煙雲》)Lin Yutang, 1939.
以下是成語“望風披靡”的詳細解釋:
如需更多例句或典故細節,可參考《上林賦》《漢書》等文獻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