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external salivary glands
besides; in addition; not closely related; other; outer; outside; unofficial
【醫】 ec-; ecto-; exo-; extra-; xeno-
【醫】 salivary glands; sialaden
外涎腺(英文:Major Salivary Glands)是人體涎腺系統中體積較大、具有獨立導管的主要分泌腺體總稱,與分布于口腔黏膜的小型"小涎腺"(Minor Salivary Glands)相對應。其核心功能為分泌唾液,參與消化、潤滑、抗菌及味覺等生理過程。根據解剖位置與結構特征,外涎腺包含以下三對腺體:
腮腺(Parotid Gland)
位于耳前下方,下颌後窩内,是最大的一對外涎腺。其分泌漿液性唾液(以水樣液體為主),經腮腺導管(Stensen's duct)開口于上颌第二磨牙頰側黏膜。腮腺唾液富含澱粉酶,啟動食物中澱粉的消化過程。據《格雷解剖學》(Gray's Anatomy)描述,腮腺受耳颞神經支配,分泌活動受副交感神經調節。
颌下腺(Submandibular Gland)
位于下颌骨下緣内側,腺體大部分在舌骨肌上方。分泌混合性唾液(含漿液與黏液成分),經颌下腺導管(Wharton's duct)開口于舌系帶兩側的舌下肉阜。其分泌量占唾液總量的60%-70%。臨床醫學文獻指出,颌下腺導管結石是涎腺疾病的常見病因之一。
舌下腺(Sublingual Gland)
位于口底黏膜下,舌系帶兩側。主要分泌黏液性唾液(黏稠液體),通過多條小導管(Rivinus ducts)直接排入口底,或彙入颌下腺導管。黏液成分可潤滑食物團塊,保護口腔黏膜。《口腔組織病理學》強調其腺泡結構以黏液細胞為主,漿液細胞較少。
生理與臨床意義:外涎腺分泌受自主神經調控(副交感神經興奮促進分泌),唾液成分包含水、電解質、黏液蛋白、免疫球蛋白及消化酶。其功能障礙可導緻口幹症(Xerostomia)、涎石病(Sialolithiasis)或腫瘤(如腮腺混合瘤)。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疾病分類(ICD-11)将涎腺疾病歸類于"DA0D"編碼下。
“外涎腺”這一術語在醫學中并不常用,可能是對“涎腺”或“外分泌腺”的混淆。涎腺(唾液腺)本身屬于外分泌腺的一種,其分泌物通過導管排入口腔。以下是詳細解釋:
涎腺分為大涎腺和小涎腺兩類:
涎腺屬于外分泌腺,其特點是通過導管将分泌物(唾液)排至體表或腔道(此處為口腔)。主要功能包括:
若指“位于口腔外部的涎腺”,通常指大涎腺(如腮腺、颌下腺),但醫學中并無“外涎腺”這一分類。涎腺整體均屬于外分泌系統,與内分泌腺(如甲狀腺)不同。
如需進一步了解涎腺疾病(如腮腺炎、涎石症),可參考權威醫學資料或咨詢專科醫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