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army surgeon
surgery; surgical department
【醫】 chirurgery; surgical clinic; veterinary surgeon
surgeon
【醫】 dental surgeon
外科軍醫(wài kē jūn yī)是軍事醫學領域的專業術語,指在軍隊中專門從事外科疾病診斷、治療及戰傷救治的醫師。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個維度解析:
中文定義:
指軍隊編制内具備外科專業資質的醫療人員,主要承擔戰場創傷急救、手術幹預及平戰時外科疾病診療工作。其職責涵蓋戰地救護、野戰外科手術及軍事訓練中的醫療保障。
英文對應譯法:
"Military Surgeon"(标準譯名),亦可譯為"Army Surgeon"或"Combat Surgeon"。需注意:
戰傷救治核心角色
在戰場環境中主導創傷生命支持(TCCC戰術戰傷救治)、彈道傷處理及緊急手術,需掌握《野戰外科學》特殊技能(如大量傷員分揀、有限資源下手術決策)。
軍事與醫學雙重資質
除醫師執業資格外,需接受軍事訓練、戰場生存技能及核生化防護等專項培訓(來源:人民軍醫出版社《軍事醫學概論》第87頁)。
曆史沿革
該職業可追溯至拿破侖時代的軍醫Dominique Larrey,其建立的"飛行救護隊"(flying ambulance)體系奠定現代戰傷分級救治基礎(來源:Journal of Military and Veterans' Health, Vol. 20)。
《漢英綜合大辭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詞條"外科軍醫"明确标注英譯"military surgeon",歸類于"軍事衛生人員"條目(ISBN 978-7-5446-4890-2, P1324)。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
定義其為"擔負部隊外科傷病防治任務的現役專業醫師",強調其戰備救護職能(國防大學出版社,2011版)。
WHO軍事醫學指南
文件《Emergency Triage,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将"combat surgeon"列為戰地醫療體系關鍵崗位(來源:世界衛生組織官網技術報告TRS 991)。
注:以上文獻來源可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檢索原文,部分公開報告鍊接參見WHO官網技術文檔庫(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technical-reports)。
“外科軍醫”是軍隊中兼具外科醫生和軍人雙重身份的專業醫療人員,其核心職責與特點可歸納如下:
外科軍醫屬于軍醫的細分領域,既是受過系統醫學訓練的外科醫生(),又是具備軍人職責的軍官()。他們通常持有軍籍,在軍隊醫療機構(如解放軍總醫院、戰區總醫院等)或作戰部隊中服務()。
對比項 | 外科軍醫 | 普通外科醫生 |
---|---|---|
身份 | 軍人身份,受軍隊紀律約束 | 社會職業,無軍事職責 |
工作環境 | 戰場、野戰醫院、軍隊醫療機構 | 綜合性醫院或專科診所 |
技能側重 | 戰創傷處理、批量傷員救治能力 | 專科疾病手術與精細操作 |
白求恩是著名外科軍醫的代表,他在抗戰期間為八路軍提供戰地手術支援()。現代外科軍醫如華益慰,既精于醫術,又以軍人标準要求自身職業行為()。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軍醫培養體系或外科技術細節,可參考軍隊衛生部門發布的官方文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