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 laminated coal
layer; region; stage; story; stratum; tier
【計】 layer
【醫】 coat; lamella; lamellae; lamina; laminae; layer; strata; stratum
coal
【化】 coal
【醫】 anthraco-
"層煤"作為煤炭地質學術語,在漢英詞典中對應"coal seam"的标準化表述。根據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布的《煤炭資源術語标準》(GB/T 25283-2010),其核心定義包含三個維度:
地質構成特征 指夾在沉積岩層之間呈層狀分布的固态可燃有機岩,主要成分為植物殘體經生物化學和物理化學作用形成的腐殖質(humic matter)。典型層煤厚度範圍在0.3-3米之間,特殊地質條件下可達30米以上。
形成時空要素 包含始成年代(coal-forming age)、沉積環境(sedimentary environment)和煤化程度(coalification degree)三大指标。如山西太原組石炭紀煤層形成于3.5-2.9億年前的海陸交互相環境,煤化程度達無煙煤階段。
工業應用參數 依據國家标準《煤層煤樣采取方法》(GB/T 482-2008),需測定煤層的發熱量(calorific value)、灰分(ash content)、揮發分(volatile matter)和硫分(sulfur content)等工業指标。典型工業煤層要求發熱量≥23MJ/kg,灰分≤30%。
國際能源署《世界能源展望》報告特别指出,中國華北石炭二疊紀含煤地層(C-P coal measures)占全國探明儲量的46%,其中厚度超過8米的特厚煤層主要分布于山西沁水煤田。這類層狀煤體的開發需遵循《煤礦安全規程》關于頂闆管理(roof control)和瓦斯抽采(gas drainage)的技術規範。
“層煤”這一表述在專業術語中更常見的表達是“煤層”,指古代植物在地殼中經過長期高溫高壓作用形成的層狀煤炭結構。以下是綜合解釋:
基本定義
煤層是地殼中由古代植物遺體堆積、埋藏後,在缺氧環境下經高溫高壓和複雜物理化學變化形成的層狀固态可燃有機岩。其厚度從幾厘米到幾十米不等,具有明顯的成層分布特征。
形成過程
植物殘體(如蕨類、藻類)→ 沉積成泥炭 → 地殼沉降埋藏 → 經曆煤化作用(包括成岩作用與變質作用)→ 形成褐煤、煙煤、無煙煤等不同煤種。
煤層的分類與編號
相關術語擴展
若需了解具體地區煤層分布或工業應用,建議參考地質勘探報告或煤礦開采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