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clayware; crockery; earthenware
土器是中國古代早期陶器的代表類型,指采用天然黏土低溫燒制(通常600-900℃)而成的素燒器具。該術語在漢英詞典中對應"earthenware"或"primitive pottery"的譯法。根據《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報告集成》,土器最早出現于約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其燒成溫度低于瓷器的1300℃标準,胎質疏松且吸水率較高。
在器物特征方面,國家博物館藏品數據庫顯示,典型土器表面多保留拍印紋、繩紋或篦紋,胎體呈紅褐色或灰黑色,器型以圜底罐、三足鬲等炊煮器為主。牛津大學考古實驗室通過成分檢測發現,仰韶文化遺址出土土器的氧化鐵含量普遍達到5%-8%,這是其呈現赭紅色的物質基礎。
大英博物館東方部研究指出,商周時期的禮器體系中,原始青瓷逐漸取代土器成為祭祀用器,但土器仍在民間作為日常儲具延續使用至漢代。現代考古學界依據《田野考古工作規程》,通過熱釋光測年等技術手段,已建立起中國各文化層土器的類型學斷代标準。
“土器”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含義:
“土器”指用黏土塑形後經低溫燒制(通常700-1000℃)而成的陶質器物,是人類最早掌握的人工材料之一。其特點是質地較粗松、吸水性強,表面多無釉或僅有簡單天然釉。
考古學中仍沿用“土器”指代原始陶器,陶瓷藝術領域則作為粗陶創作載體,保留質樸肌理特征。
注:因未搜索到具體文獻,以上内容基于陶瓷史常識整理。如需學術引用建議查詢《中國陶瓷史》等專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