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Toynbee's corpuscles
entrust; hold in the palm; plead; set off; sth. serving as a support
【化】 Torr
【醫】 pad; support
because of; cause; follow; on the basis of
compare; compete; ratio; than
【醫】 proportion; ratio
【經】 Benelux; benelux customs union; benelux economic union
family name; surname
【醫】 corpuscle; corpuscula; corpusculum; cytorrhyctes; globule; globuli
globulus; L. C. L. bodizs; Levinthal-Coles-Lillie bo***s
托因比氏小體(Tomes' corpuscles),又稱牙本質小體(dentinal corpuscles),是牙本質組織學結構中的一種曆史術語,指代牙本質小管内的成牙本質細胞突(odontoblastic process)。該術語現多被更精确的現代解剖學術語取代,但在部分曆史文獻中仍有出現。
核心定義
托因比氏小體指成牙本質細胞延伸至牙本質小管内的胞質突起,内含微管、微絲及分泌小泡,負責牙本質基質形成與礦化調控。其本質是細胞結構而非獨立小體。
命名來源
以19世紀英國解剖學家約翰·托因比(John Tomes, 1815–1895)命名。托因比首次系統描述牙本質微細結構,其子查爾斯·托因比(Charles Tomes)進一步提出"牙本質小體"概念(1856年),後稱"托因比氏小體"。
現代術語對照
臨床意義
該結構與牙本質敏感症(如冷熱刺激痛)直接相關。當牙釉質磨損或牙根暴露時,外源性刺激通過托因比氏小體傳導至牙髓神經末梢,引發疼痛反應。
明确将"托因比氏小體"歸類為曆史術語,強調現代術語"成牙本質細胞突"的标準性(Nanci A. Ten Cate's Oral Histology, Elsevier, 2018, p.192)。
MeSH主題詞庫将"Dentinal Tubules"(牙本質小管)定義為包含細胞突起的結構,間接說明其組成(MeSH ID: D057948)。
托因比父子手繪圖譜首次标注牙本質内"放射狀纖維"(即托因比氏小體),為牙本質超微結構研究奠基(Tomes C. A System of Dental Surgery, 1859)。
術語更新建議:當代學術文獻推薦使用odontoblastic process(成牙本質細胞突)替代"托因比氏小體",以符合國際解剖學命名準則(Terminologia Histologica, 2nd ed.)。
關于“托因比氏小體”的詳細解釋,目前可查的公開資料中未明确提及這一術語的具體定義。但結合相關背景推測,可能與以下内容相關:
可能的關聯人物
“托因比氏”可能指英國耳科醫生約瑟夫·托因比(Joseph Toynbee,1815-1866),他是19世紀耳科醫學的先驅,專注于耳部解剖與病理研究,曾描述過中耳疾病和聽骨鍊異常。若此術語存在,或與其發現的耳部結構或病理現象相關。
術語推測方向
需注意的細節
由于現有公開資料(包括網絡搜索結果)未提供直接解釋,以上内容僅為合理推測。如需準确信息,請進一步咨詢醫學專家或參考權威解剖學、病理學書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