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actual depreciation; physical depreciation
實際折舊指資産在使用過程中因物理損耗、技術過時或經濟因素導緻的實際價值減少量,區别于會計賬面折舊。其核心是通過評估資産當前市場價值與原始成本的差額來計量,反映資産真實減值狀況。
漢英定義對照
來源:《英漢會計詞典》(中國財經出版社,2018)
與會計折舊的區别
來源:CPA Canada《資産減值評估指南》
實際折舊需結合資産評估技術,常用公式包括:
$text{實際折舊} = text{原始成本} - text{同類資産現行市價}$
$text{實際折舊} = text{原始成本} - sum_{t=1}^{n} frac{text{預期未來收益}}{(1+r)^t}$
注:實際折舊常用于保險理賠、資産重組等場景,需由專業評估機構出具報告以保障公允性。
實際折舊是經濟學中的一個概念,指固定資産在使用過程中因物理磨損、技術陳舊或經濟環境變化等原因導緻的真實價值減少。它反映了資産隨時間推移的實際損耗程度,與會計或稅法中基于規則計算的折舊不同。以下是關鍵要點:
真實損耗補償
實際折舊強調資産價值的自然消耗,例如機器因使用磨損導緻性能下降、設備因技術過時被淘汰等。這種損耗需要通過折舊計提,将價值逐步轉移到産品或服務中,為未來資産更新積累資金。
與稅收折舊的區别
實際折舊關注經濟實質,而稅收折舊是稅法規定的折舊方法(如加速折舊),可能出于政策目的允許企業更快攤銷成本,二者數值可能不一緻。
實際折舊通常根據資産的實際損耗情況估算,但實際操作中可能采用以下方法近似:
直線法:按預計使用年限平均分攤原值與殘值之差,公式為:
$$text{年折舊額} = frac{text{原值} - text{預計淨殘值}}{text{預計使用年限}}$$
例如,某設備原值1100元,殘值100元,使用10年,年折舊額為100元。
工作量法:按資産的實際使用強度(如産量、工時)分攤折舊,更貼近實際損耗。
假設某工廠購買一台機器,原值10萬元,預計使用10年後殘值1萬元。若按直線法計算,年實際折舊額為:
$$(100,000 - 10,000) div 10 = 9,000 text{元}$$
這表示機器每年因使用導緻的價值損耗為9000元,需計入産品成本以補償未來更新需求。
實際折舊的核心在于衡量資産的經濟價值流失,而非單純的會計分攤,為企業經營決策和長期規劃提供依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