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鹼細胞英文解釋翻譯、嗜鹼細胞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basocyte; basophil; basophile; basophilic cells
分詞翻譯:
嗜的英語翻譯:
be addicted to; indulge in
【法】 addicted
鹼的英語翻譯:
【醫】 alcali; alkali; base; lid
細胞的英語翻譯:
cell; matrix
【化】 cell
【醫】 bioplast; cell; cella; cello-; cellula; cellulae; cellule; corpuscle
corpuscula; corpusculum; cyto-; kyto-; protoplast
專業解析
嗜鹼細胞(Shì jiǎn xìbāo),在英文中稱為Basophil 或Basophilic cell,是血液中一種重要的白細胞(白血球),屬于粒細胞的一種。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 細胞特征與形态
- 命名來源:其名稱“嗜鹼”源于其細胞質内的顆粒容易被堿性染料(如亞甲藍、甲苯胺藍)染成深藍色或紫黑色。英文“Basophil”同樣由“base-loving”(嗜堿)而來。
- 形态特點:細胞呈圓形或略不規則形,直徑約10-15微米。細胞核通常呈分葉狀(常為2葉,有時呈S形或不規則形),染色質較疏松。最顯著的特征是胞質内含有粗大的、深染的嗜堿性顆粒,這些顆粒可覆蓋在細胞核上。
- 數量比例:在人體外周血白細胞中,嗜鹼細胞數量最少,通常僅占白細胞總數的0.5% - 1%。
二、 生理功能與作用機制
嗜鹼細胞的主要功能與免疫應答,特别是過敏反應和抗寄生蟲感染有關:
- 顆粒内容物與釋放:其嗜堿性顆粒内儲存着多種具有生物活性的介質,最重要的包括:
- 組胺 (Histamine):引起血管擴張、增加血管通透性、平滑肌收縮(如支氣管痙攣)、刺激胃酸分泌。這是引發過敏反應(如荨麻疹、哮喘)的關鍵介質。
- 肝素 (Heparin):一種抗凝血物質,有助于維持血液在局部炎症區域的流動性。
- 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 (Eosinophil Chemotactic Factor, ECF-A):吸引嗜酸性粒細胞向炎症或過敏部位聚集。
- 白三烯 (Leukotrienes, 如 LTC4):作用類似組胺但更持久,也參與過敏反應。
- 參與過敏反應 (I型超敏反應):當機體再次接觸過敏原(如花粉、塵螨)時,過敏原與結合在嗜鹼細胞(以及肥大細胞)表面的特異性IgE抗體交聯,觸發細胞脫顆粒,快速釋放組胺等預存介質,并合成釋放白三烯等新介質,導緻速發型過敏症狀。
- 抗寄生蟲作用:在寄生蟲(如蠕蟲)感染時,嗜鹼細胞也能被激活,釋放介質,參與免疫防禦。它們可能通過招募和激活其他免疫細胞(如嗜酸性粒細胞)來殺傷寄生蟲。
- 免疫調節:近年研究發現,嗜鹼細胞還可能通過分泌細胞因子(如IL-4, IL-13)參與Th2型免疫反應的啟動和維持,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腫瘤免疫等過程中也有一定作用。
三、 臨床意義
- 血液學檢查:外周血嗜鹼細胞計數是血常規檢查的一部分。其數量的顯著變化可能提示某些疾病狀态:
- 增多 (Basophilia):可見于某些過敏性疾病、寄生蟲感染、某些慢性炎症(如潰瘍性結腸炎、類風濕關節炎緩解期)、某些骨髓增殖性腫瘤(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甲狀腺功能減退、脾切除術後等。
- 減少 (Basopenia):臨床意義相對較小,可見于急性感染、應激反應、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後等。
- 過敏性疾病診斷:雖然診斷主要依靠病史和特異性IgE檢測,但了解嗜鹼細胞在其中的核心作用有助于理解發病機制。
四、 與其他細胞的關系
- 肥大細胞 (Mast Cell):功能上與嗜鹼細胞非常相似(都表達高親和力IgE受體FcεRI,儲存和釋放組胺、肝素等介質,參與過敏和抗寄生蟲免疫),但它們是不同的細胞系。肥大細胞主要存在于組織中(皮膚、粘膜下、内髒周圍),由骨髓前體細胞在組織中分化成熟;而嗜鹼細胞主要在骨髓中分化成熟後進入血液循環,僅在特定情況下遷移到組織中。
- 嗜酸性粒細胞 (Eosinophil):嗜鹼細胞釋放的ECF-A能趨化嗜酸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也參與抗寄生蟲免疫和過敏反應(尤其是遲發相反應)。
權威參考資料:
- 《組織學與胚胎學》(人民衛生出版社):詳細描述各種血細胞的形态、結構和基本功能。 (标準教材)
- 《免疫學原理》(科學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深入闡述免疫細胞(包括嗜鹼細胞)在免疫應答中的作用機制,特别是超敏反應部分。 (核心參考)
- 《臨床血液學》(人民衛生出版社):介紹外周血細胞檢查的臨床意義,包括嗜鹼細胞增多或減少的常見病因。 (臨床指南)
- 美國血液學會 (ASH) 教育項目資源:提供關于血液細胞生物學和血液疾病的最新知識。 (專業學會資源)
網絡擴展解釋
嗜堿性細胞(正确名稱應為“嗜堿性粒細胞”),是血液中白細胞的一種,主要參與免疫調節和炎症反應。以下是其功能的詳細解釋:
-
抗凝血作用
嗜堿性粒細胞能釋放肝素,這種物質可增強抗凝血酶的活性,防止血液過度凝固,從而保持血管通暢。
-
免疫防禦
在炎症反應中,它能引導吞噬細胞到達病竈部位,協助吞噬并殺滅病原體(如細菌、病毒等)。
-
脂肪代謝調節
通過釋放肝素激活血漿中的脂肪酶,加速脂肪分解為遊離脂肪酸,為身體供能,并輔助體重控制。
-
特殊活動性
正常情況下存在于血液中,僅當組織發生炎症時,才會受趨化因子作用遷移至炎症部位發揮作用。
擴展知識:嗜堿性粒細胞是粒細胞的一種,占白細胞總數的比例極低(通常<1%),其異常增多可能與過敏性疾病(如哮喘)或血液病相關。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