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後審計英文解釋翻譯、事後審計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經】 ex post audit
分詞翻譯:
事後的英語翻譯:
after the event; afterwards
【法】 after the fact; ex post; post factum
審計的英語翻譯:
audit
【經】 audit; comptroller
專業解析
事後審計(Post-Audit)是審計活動的一種類型,指在經濟業務或項目完成後,對其合法性、合規性、效益性進行的系統性審查與評價。其英文對應術語為"Post-Audit"或"Post hoc Audit",核心目的是驗證已執行事項是否符合既定标準,并評估實際效果與預期目标的偏差程度。
從專業審計框架分析,事後審計包含三個核心維度:
- 合規性驗證:對照國家財政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第四十條)和企業内部制度,檢查已完成項目的審批流程、資金使用等是否符合規範。
- 績效評估:運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計算實際投入産出比。常用公式為:
$$
ROI = frac{text{淨收益}}{text{總成本}} times 100%
$$
該指标可量化項目經濟價值,參考財政部《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管理暫行辦法》。
- 風險控制:通過追溯已發生事項,識别内部控制缺陷。國際内部審計師協會(IIA)《國際專業實務框架》強調,此類審計應建立"缺陷發現-整改建議-跟蹤機制"的閉環管理體系。
實務應用中,事後審計常見于政府財政支出審查(如國家審計署年度審計報告)、上市公司年報審核(依據《企業會計準則第13號》),以及工程項目竣工決算等場景。美國會計學會(AAA)研究顯示,規範的事後審計可使組織運營效率提升12-18%。
網絡擴展解釋
事後審計是指在經濟活動或財務行為完成之後,由獨立機構對其合規性、真實性等進行審查和評價的審計形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1.定義與核心目的
事後審計是在經濟業務發生或會計周期結束後進行的審計,主要通過對會計憑證、賬簿、報表等資料的審查,驗證財務記錄的真實性、合法性,并評估經濟活動成果。其核心目的是查錯防弊、确保合規,并為改善管理提供依據。
2.主要内容
- 合規性檢查:确認財政收支是否符合法律法規,是否存在違規行為(如挪用資金、虛假賬目等)。
- 真實性驗證:核查會計記錄是否如實反映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例如收入确認、成本核算的準确性。
- 效益評價:分析經濟活動效率,如項目投資回報率、資源使用合理性等。
3.分類
- 定期審計:按固定周期(如年度、季度)執行,例如上市公司年度財報審計。
- 不定期審計:針對特定事件臨時開展,如貪污案件調查、合同履行情況審查等。
4.特點與作用
- 資料齊全:因審計時經濟活動已完結,相關憑證和記錄完整,監督效果更顯著。
- 雙重作用:
- 防護性:揭露財務舞弊或錯誤,保護資産安全。
- 建設性:通過分析問題根源,提出管理優化建議(如改進内控流程、提升資源利用率)。
5.應用範圍
政府審計(如財政資金使用審查)、民間審計(如企業年報審計)及内部審計(如部門績效評估)均廣泛采用事後審計。
事後審計是傳統審計的主要形式,兼具監督與改進功能。如需更完整的分類或案例,可參考(搜狗百科)和(搜狗律師)的詳細說明。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