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iodinophil; iodinophilous; iodophil
be addicted to; indulge in
【法】 addicted
iodine
【化】 iodonium
【醫】 I; iodine; iodum
"嗜碘的"是漢語醫學術語,對應的英文翻譯為"iodophilous"。該詞由"嗜"(傾向性偏好)和"碘"(化學元素I)構成,特指某些微生物或細胞成分在染色過程中對碘元素表現出的特殊親和性,常見于革蘭氏染色法的觀察記錄。
在臨床微生物學中,該術語主要用于描述特定細菌的細胞壁多糖成分與碘試劑的結合特性。例如白喉棒狀杆菌的異染顆粒經阿爾伯特染色法處理後,會因嗜碘性呈現藍黑色顆粒。細胞病理學領域則用于描述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的碘捕獲能力,這種特性與甲狀腺球蛋白的合成功能直接相關。
詞源學研究表明,"iodophilous"由希臘詞根"iode-"(紫羅蘭色,指碘蒸氣顔色)和"philos"(喜愛)組合而成,1908年首次出現在《細菌學雜志》對白喉杆菌染色特性的記載中。
“嗜碘的”是一個醫學術語,其英文對應翻譯為iodinophil 或iodophil()。該詞由“嗜”(喜好)和“碘”組成,字面含義為“對碘有特殊親和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與用途
主要用于描述某些細胞、組織或微生物在染色過程中對碘的強烈吸附能力。例如,在病理學檢查中,某些細菌(如白喉杆菌)或細胞結構可能因富含糖原等物質,與碘結合後呈現特定顔色,從而輔助診斷。
相關術語擴展
應用場景
常見于微生物學、組織學領域,例如檢測細胞内糖原儲存(如糖尿病患者的組織樣本)或特定病原體識别。
由于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進一步查閱醫學專業詞典(如《道蘭氏英漢醫學辭海》)或文獻以确認具體用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