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coated tongue; coating of tongue; furred tongue
舌苔是中醫診斷學中的重要體征指标,指覆蓋在舌體表面由脫落上皮細胞、食物殘渣和微生物等組成的苔狀物質。英文表述為"tongue coating"或"tongue fur",在《牛津中醫學詞典》(Oxford Dictionary of Chinese Medicine)中被定義為"舌面上可見的薄層沉積物,反映髒腑功能和病理狀态"。
從組織學角度分析,舌苔主要由絲狀乳頭角化層、唾液成分及微生物群落構成。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健康人群的舌苔厚度通常在50-200微米之間,呈薄白均勻狀。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臨床指南指出,舌苔顔色變化與口腔微生物平衡存在相關性,白色苔可能提示念珠菌感染,而黃苔常伴隨消化系統疾病。
中醫理論将舌苔視為"胃氣上蒸"的産物,《黃帝内經》記載"舌為心之苗,苔為胃氣所生"。臨床觀察顯示: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傳統醫學診斷标準化項目中,将舌診納入補充診斷體系,建議結合現代檢驗技術進行綜合判斷。英國中醫藥管理局(BAcC)的臨床實踐指南強調,舌苔評估需在自然光線下進行,需排除食物染色等幹擾因素。
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 Dictionary of Chinese Medicine》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舌診專題研究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臨床數據庫
WHO傳統醫學戰略報告
British Acupuncture Council執業标準文件
舌苔是中醫診斷的重要依據,指舌面上附着的一層苔狀物,主要由脫落的角化上皮細胞、唾液、細菌、食物碎屑及滲出的白細胞等組成。以下從多角度詳細解釋:
中醫視角
舌苔由胃氣熏蒸形成,反映髒腑寒熱虛實和病邪性質。正常舌苔表現為薄白均勻、濕潤適中,若苔色或質地異常(如黃、厚、燥),則提示疾病。
西醫視角
西醫認為舌苔與口腔代謝、消化功能相關,例如白苔可能與口腔炎症或胃腸疾病有關,黃苔可能反映肝膽問題。
類型 | 特征 | 可能提示 |
---|---|---|
正常舌苔 | 薄白濕潤,分布均勻 | 身體健康,胃氣充足 |
白厚苔 | 苔白且厚膩,刮之難去 | 寒濕、積食或慢性胃炎 |
黃燥苔 | 苔黃幹燥,甚至生刺裂紋 | 裡熱熾盛,津液大傷 |
灰黑苔 | 苔色灰黑或呈黴醬色 | 濕熱久郁或重症疾病 |
建議:若舌苔持續異常,需結合其他症狀就醫,避免僅憑舌苔自行診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