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扇面在漢英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三層含義:
指扇子的表面部分,即用于書寫、繪畫或裝飾的平面區域。英文對應譯為"the surface of a fan" 或"fan leaf"。例如:
這把折扇的扇面由絲綢制成。
The fan leaf of this folding fan is made of silk.
特指中國傳統折扇(folding fan)或團扇(round fan)的可展開平面部分,通常以紙、絹或竹篾為材質,具有可折疊的設計特征。英文強調其功能性結構時,可譯作"fan panel" 或"mounting of a fan"。
文化特征:扇面因便于攜帶且提供平整創作空間,成為文人雅士題詩作畫的載體。
作為中國傳統書畫的特殊形制,指專為扇子弧形或圓形平面創作的微型藝術作品。英文需結合文化語境譯為"fan painting" 或"fan-shaped artwork"。例如:
明代畫家唐伯虎的扇面山水畫備受收藏家推崇。
Fan paintings of landscapes by Tang Bohu of the Ming Dynasty are highly valued by collectors.
藝術價值:扇面藝術要求創作者在有限空間内兼顧構圖平衡與筆墨技巧,體現"小中見大"的東方美學。
權威參考來源:
“扇面”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解釋:
物理形态
指折扇或團扇的面部,通常由紙、絹等材料制成,用于書寫或繪畫。例如宋代《夢粱錄》記載的“梅竹扇面兒”,即指繪有梅竹圖案的扇面。
材質與功能
扇面材質多樣,包括白紙、五色絹、塗面、捶金、灑金等,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
象征意義
成語“扇面”比喻事物發展或變化的範圍與程度,源于扇子展開與閉合的動态特性。
文學意象
元代徐再思《梧葉兒·即景》中“扇面兒潇湘暮秋”,将眼前山水比作扇面上的畫作,形容自然美景如畫。
曆史淵源
扇面書畫始于唐代,宋代團扇畫盛行,明代後折扇畫成為主流。清代至民國時期,扇面成為文人雅士收藏的藝術品。
收藏地位
在書畫收藏中,扇面雖曾邊緣化,但因便攜性、裝飾性及名家創作而備受推崇。成扇(帶扇骨)與扇面(無扇骨)均為重要收藏形式。
“扇面”既是實物載體,也是文化符號,融合藝術、文學與曆史内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