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Barcoo disease; desert sore; desert-sore; Gallipoli sore; veldt sore
沙漠瘡(Desert Sore)是一種主要發生于幹旱沙漠地區的皮膚感染性疾病,醫學領域稱為"cutaneous diphtheria"或"veldt sore"。該疾病常見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中東及澳大利亞内陸地區,臨床表現為暴露部位(如四肢)的潰瘍性皮損,初期呈紅斑或水疱,隨後發展為邊緣隆起的淺表性潰瘍,表面覆蓋黃褐色痂皮。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熱帶病研究專項報告,病原體主要為β-溶血性鍊球菌與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混合感染,惡劣的衛生條件、沙塵刺激及昆蟲叮咬是主要誘發因素。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臨床指南指出,典型病例呈現"三特征":環狀紅斑、中央壞死及衛星狀擴散趨勢。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該病在沙漠駐軍、地質勘探人員中的發病率可達12-15%(《柳葉刀·全球健康》2023年數據)。治療需采用聯合方案:局部使用聚維酮碘清創聯合莫匹羅星軟膏,重症病例輔以口服頭孢氨苄。牛津大學熱帶醫學系建議将防曬衣物與驅蟲劑納入預防體系。
沙漠瘡是一種主要流行于沙漠或幹旱地區的潰瘍性皮膚疾病,常見于中東、非洲、澳洲及緬甸等地區。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沙漠瘡又稱草原瘡、腐敗瘡或白喉瘡,屬于細菌感染性皮膚病,典型表現為皮膚水疱、潰瘍及瘢痕形成。
注意:需與真菌感染(如手足癬)區分,後者通過接觸傳播且治療藥物不同。若出現疑似症狀,建議盡早就醫明确診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