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 colorimetry
色度學(Colorimetry)是研究顔色測量與定量描述的交叉學科,其英文對應術語為"colorimetry",源自希臘語"chroma"(顔色)和"metron"(測量)的組合。該學科通過物理、生理和心理三個維度解析人眼對色彩的感知規律,建立數學模型實現顔色的客觀量化。
核心研究範疇包括:
顔色測量原理:基于國際照明委員會(CIE)1931年提出的标準色度觀察者模型,采用三刺激值(X,Y,Z)量化色彩,定義公式為:
$$ begin{align} X &= int{lambda} S(lambda)overline{x}(lambda)dlambda Y &= int{lambda} S(lambda)overline{y}(lambda)dlambda Z &= int_{lambda} S(lambda)overline{z}(lambda)dlambda end{align} $$ 其中$S(lambda)$為光源光譜分布,$overline{x}(lambda)$、$overline{y}(lambda)$、$overline{z}(lambda)$為CIE标準觀察者配色函數。
色彩标準化體系:CIE色度圖通過色度坐标(x,y)建立色彩空間映射關系,Munsell色系則基于色相、明度、飽和度構建三維色彩模型。
工業應用規範:在顯示器件領域,國際電工委員會(IEC)62341-6标準規定了OLED色度參數測試方法;印刷行業普遍采用ISO 2846油墨色度标準。
學科發展依據國際權威文獻:
(注:引用來源均為國際标準化組織及權威學術機構公開技術文檔,因平台限制未展示具體鍊接)
色度學是研究顔色感知、測量與應用的綜合性學科,其核心目标是通過科學方法将主觀顔色感知與客觀物理量關聯,實現顔色的标準化和量化分析。以下是其核心内容:
學科性質
色度學融合了物理學(光波長、頻率)、生理學(人眼感光細胞響應)和心理學(顔色情感效應)。它通過實驗數據建立顔色匹配模型,例如CIE标準色度系統通過三刺激值判斷顔色是否匹配。
顔色三要素
顔色空間模型
常見模型包括RGB(光的三原色疊加)、CMYK(印刷減色法)和HSV(色調-飽和度-明度)。
顔色測量工具
使用光譜儀分析光成分,色差計比較顔色差異,分光色度儀消除主觀判斷。
工業與設計
科學與醫學
新興技術
數字圖像處理依賴RGB/CMYK模型,攝影與影視技術應用色度學原理實現真實色彩還原。
總結來看,色度學通過跨學科方法解決了顔色描述的主觀性問題,其标準化模型和測量技術廣泛應用于生産、科研與藝術領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