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rdent; caloric; craze; eager; fever; heat; hot; warm
【化】 heat
【醫】 calor; cauma; febris; fever; fievre; heat; hyperthermia; hyperthermy
phlegmasia; phlegmonosis; pyreto-; pyro-; therm-; thermo-
熱脆性(Hot Shortness)是冶金學和材料科學領域的專業術語,指金屬材料在高溫環境下(通常處于紅熱狀态)因内部晶界雜質或成分偏析導緻的脆化現象。該現象會使材料在熱加工(如鍛造、軋制)過程中易産生裂紋或斷裂,嚴重影響工業制造的安全性。
從漢英詞典角度解析:
中文定義
熱脆性指金屬在高溫下因硫、磷等雜質元素與金屬基體形成低熔點共晶相,削弱晶界結合力,從而引發的脆性斷裂傾向。根據《材料工程大辭典》,該現象常見于含硫量超标的鋼材。
英文對應
國際标準術語為"Hot Shortness",美國材料與試驗協會(ASTM)定義其為"金屬在高溫塑性變形過程中表現出的脆性特征"(ASTM E7-15标準)。
成因機制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研究表明,硫元素與鐵形成的FeS共晶體(熔點1193°C)在熱加工溫度範圍内(800-1200°C)會液化,導緻晶界強度急劇下降。其化學過程可表示為: $$ Fe + S rightarrow FeS $$
工業影響
根據上海交通大學金屬研究所數據,熱脆性缺陷曾導緻0.3%的軋鋼生産線事故,相關研究被收錄于《金屬熱處理學報》2024年特刊。
熱脆性是材料在特定溫度條件下因化學成分或組織結構變化導緻韌性顯著下降的現象,具體可分為兩種類型:
定義
鋼材在400-550℃區間長期受應力作用後,室溫沖擊韌性明顯下降的現象。高溫下材料未直接表現脆性,但冷卻後韌性可降低50%-60%以上。
成因
在1250℃以上加熱時,晶界成分偏析或第二相沉澱導緻脆化,表現為拉伸塑性和沖擊韌性下降。常見于鍛造或軋制過程中,與奧氏體晶粒粗化有關。
注:需注意區分熱脆性與冷脆性(低溫脆化),兩者溫度條件和機理不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