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燃素(Phlogiston)是18世紀歐洲化學界提出的一種假說性物質,用于解釋燃燒、氧化等化學現象。根據該理論,所有可燃物質均含有燃素,燃燒過程即釋放燃素至空氣中的過程,而殘餘物為物質的"真實成分"。該詞在漢英詞典中對應為"phlogiston",源自希臘語"phlogistos"(意為可燃的)。
燃素理論最早由德國化學家約翰·約阿希姆·貝歇爾于1667年提出,後由其學生格奧爾格·恩斯特·施塔爾系統化。該假說認為:
1774年,法國化學家拉瓦錫通過定量實驗證明燃燒實為物質與氧氣的結合,推翻燃素說。現代化學史研究者認為,燃素理論雖被證僞,但為化學從煉金術轉向科學體系提供了關鍵過渡框架。權威科學史資料顯示,該理論在解釋碳酸鹽分解、金屬置換反應等現象時曾具一定預測力。
牛津大學出版社《科學革命》指出,燃素說統治化學領域長達百年,其消亡标志着現代化學的誕生。大英博物館現存18世紀燃素論手稿顯示,當時學者曾試圖用該理論統一解釋酸堿反應、腐壞現象甚至生物代謝過程。
“燃素”一詞在不同領域有不同含義,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定義與獲取
燃素是納塔地區特有的一種能量,顯示在角色血條上方,外觀類似雪山極寒值,但不會對角色造成負面效果。玩家可通過地圖探索(如傳送錨點、七天神像、采集物等)補充燃素。
核心作用
基本概念
燃素說是17-18世紀解釋燃燒現象的學說,認為物質燃燒時會釋放一種名為“燃素”的假想元素。可燃物(如木材)富含燃素,燃燒後燃素逸出,留下灰燼。
理論發展與局限
如需進一步了解遊戲機制或化學史細節,可查看相關來源的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