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Spirochaeta nanukayami
七日熱螺旋體(英文:Leptospira hebdomadis)是鈎端螺旋體病(Leptospirosis)的一種重要病原體,屬于螺旋體科(Leptospiraceae)中的緻病性鈎端螺旋體。其命名源于該病原體感染後潛伏期約7天("七日"),臨床表現為突發高熱、肌肉疼痛等急性症狀,故稱"七日熱"。以下從漢英詞典角度分層解析:
中文名
七日熱螺旋體
來源:世界衛生組織(WHO)鈎端螺旋體病實況報道
英文名
Leptospira hebdomadis
來源:美國疾控中心(CDC)病原微生物數據庫
分類地位
屬鈎端螺旋體屬(Leptospira),血清群為Hebdomadis群,與L. interrogans等共同緻病。
來源:國際微生物學會聯合會(IUMS)分類報告
傳播途徑
通過接觸受感染動物(鼠類、豬等)尿液污染的水源或土壤,經皮膚黏膜侵入人體。
來源:WHO《鈎端螺旋體病防控指南》
疾病表現
來源:《哈裡森内科學》第21版
地理分布
主要流行于熱帶、亞熱帶濕潤地區(如東南亞、拉丁美洲),洪水後暴發風險增高。
來源:CDC旅行健康指南
實驗室檢測
來源:美國傳染病學會(IDSA)診斷指南
治療與預防
來源:WHO疫苗立場文件
七日熱螺旋體是引起“鈎端螺旋體病”(簡稱鈎體病)的病原體之一,屬于緻病性鈎端螺旋體屬。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分類
七日熱螺旋體(學名:Leptospira)是一種細長、螺旋狀的革蘭氏陰性菌,屬于螺旋體科。其引發的疾病在醫學上稱為“鈎端螺旋體病”,因部分患者病程約7天,故俗稱“七日熱”。
疾病特征
感染後表現為急性發熱、肌肉疼痛、黃疸等,嚴重時可緻肝腎衰竭或腦膜炎。部分輕症患者可自愈,但需及時治療以避免并發症。
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接觸受感染動物(如鼠類、豬、犬)的尿液或污染水源傳播,屬于人畜共患病。疫區人群及接觸動物頻繁者易感。
曆史與發現
中國湖南省在1981年首次分離到七日熱螺旋體的新菌株,相關研究由當地衛生防疫機構主導。
治療與預防
早期使用抗生素(如青黴素)有效,同時需補充水分和維生素。預防措施包括避免接觸疫水、加強動物管理及疫苗接種。
補充說明:七日熱螺旋體的英文名稱為“Spirochaeta nanukayami”或“Leptospira”,在日語中也被稱為“nanukayami disease”。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