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postpubescence
bloom; youth; youthfulness
after; back; behind; offspring; queen
【醫】 meta-; post-; retro-
conjuncture; days; epoch; era; estate; period; phase; season; time
【醫】 age; period
【經】 period; time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與《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9版)中,"青春後時期"對應的英文釋義為"post-adolescence",特指個體完成生理成熟後至完全社會角色轉換的過渡階段。該概念包含三個核心維度:
生物維度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對青年期的劃分标準,指18-24周歲人群。此階段前額葉皮層持續發育至25歲左右,負責決策與情緒調控的神經連接逐步完善。
心理社會維度
埃裡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将本階段歸為"親密對孤獨"沖突期(19-40歲),強調建立穩定人際關系的能力發展。典型特征包括職業身份探索與價值觀體系固化。
文化認知差異
跨文化研究顯示:東亞社會更強調代際責任延續,如中國青年在23-28歲普遍面臨"成家立業"的雙重社會期待(《中國青年發展報告》2024版)。相較而言,西方社會更側重個體獨立性培養。
該術語在應用時需注意:醫學文獻中常用"emerging adulthood"指代18-29歲群體,而社會學領域多采用"young adulthood"表述。建議學術寫作優先使用學科規範術語。
“青春後時期”這一表述在中文中并非标準術語,但結合語境和搜索結果,可以理解為兩種可能的含義:
一、作為青春期的最後階段(即“青春後期”)
定義與年齡範圍
指個體進入青春期的尾聲階段,通常女性在16-18歲,男性可能延長至20歲左右。此時生理發育接近成人水平,第二性征(如生殖器官、聲道、身高)基本成熟。
核心特征
二、指青春期結束後的青年期
部分資料提到,青春期結束後進入“青年期”(約18歲後),此時個體身心完全成熟,開始承擔社會責任,如工作、婚戀等。但這類劃分的權威性較低,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需注意:個體發育受遺傳、環境等因素影響,年齡範圍和特征可能存在差異。若需更精準的學術定義,建議參考心理學或醫學領域的專業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