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incisor crest
【醫】 biting teeth; dentes acutus; dentes adversus; dentes incisivi
dentes primoris; dentes tomici; incisor; incisor teeth
【醫】 crest; crista; cristae; ridge
切牙嵴(incisal ridge)是牙體解剖學中描述切牙功能形态的核心術語,特指上颌與下颌切牙(即門牙)切緣處形成的線性隆起結構。該結構呈刀刃狀,由唇面與舌面的釉質交會形成,貫穿牙齒近遠中方向,是切割食物的主要功能部位。
從組織學角度,切牙嵴的釉質厚度可達2.5mm,其下方牙本質小管的特殊排列方式可增強抗折裂能力。臨床數據顯示,該區域承受的平均咬合力可達15-20kg/cm²,是牙列中機械壓力最集中的區域之一。
牙科修複學特别強調切牙嵴形态的仿生重建,現代CAD/CAM修複體的嵴狀突度設計誤差需控制在±0.3mm以内,以恢複正常的咬合接觸與語音功能。美國牙科學會(ADA)建議,修複體邊緣應避開該區域0.5mm以上以避免應力集中。
參考文獻
切牙嵴(切嵴)是口腔解剖學中描述牙齒結構的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切牙嵴指切牙切緣舌側的長條形牙釉質隆起。它屬于牙冠表面嵴狀結構的一種,其他類型還包括邊緣嵴、軸嵴等。主要存在于上颌切牙,是前牙切割功能的關鍵結構。
有學者提出定義應擴展為"前牙切緣舌側隆起",但主流觀點仍限定于切牙。這種解剖結構的精确描述對義齒修複和正畸治療具有指導意義。
注:相關圖示可通過口腔解剖圖譜或專業醫學平台(如妙手醫生)獲取更直觀的形态展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