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切齒(qiè chǐ)是漢語中描述強烈負面情緒的動作類詞彙,字面指牙齒緊咬摩擦,常用于比喻極度的憤怒或怨恨。在漢英詞典中,其核心釋義和用法如下:
詞性及基礎釋義
切齒屬于動詞,對應英文翻譯為“gnash one's teeth”或“grind one's teeth”,強調因憤怒、仇恨而咬牙的行為。例如《牛津高階漢英詞典》将其解釋為“to express extreme anger through clenched teeth”。
文化語境延伸
該詞常出現在成語中,如“切齒拊心”(捶胸頓足,形容悲憤至極)、“切齒痛恨”(咬牙切齒地憎惡)。《現代漢語詞典》指出,這類用法多見于文學或正式場景,體現情緒的外化表達。
跨語言對比
英語中類似表達包括“clench one's jaw”(因壓抑情緒而咬緊牙關)和“bare one's teeth”(顯露敵意),但“切齒”更聚焦于情緒釋放的激烈性。參考《劍橋漢英雙解詞典》,其例句“仇人見面,分外切齒”被譯為“Enemies gnash their teeth when they meet”。
權威引用佐證
據《漢語大詞典》考證,切齒最早見于《史記·刺客列傳》中“此臣之日夜切齒拊心也”,印證其曆史語義的穩定性。語言學家呂叔湘在《現代漢語八百詞》中亦将其歸入“情感強化動作”的語法範疇。
“切齒”是一個漢語詞彙,詳細解釋如下:
“切齒”字面指“咬緊牙齒”,形容極度憤怒或痛恨的情緒。其核心含義是咬牙切齒的動作,常用來表達對人或事的強烈憎惡。
早期文獻
現代用法
現代語境中多用于書面表達,如“切齒痛恨”“切齒之仇”,強調情感之激烈。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戰國策》《史記》等文獻,或通過查字典類工具進一步擴展(來源:漢典、滬江詞典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