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xman; logger; woodman; woodsman
"樵夫"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山林間從事伐木、拾柴職業者的特定稱謂。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釋義,該詞由"樵"(砍伐)和"夫"(從事某種勞動的人)構成,本義指以砍伐樹木、采集柴火為生者。英文對應詞可譯為"woodcutter"或"firewood gatherer",《新牛津英漢雙解大詞典》特别指出該詞常帶有田園勞作的詩意色彩。
在中國文學體系中,樵夫形象承載着多重文化意涵。漢代《淮南子》記載"樵夫入山,十日九斫",生動描繪其勞作場景。唐代詩人王維《終南山》"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的經典詩句,則賦予其隱逸文化的象征意義。這種雙重意象在《中國職業史研究》中被稱為"勞動者與隱士的身份重疊現象"。
現代漢語使用中,該詞仍保留基本職業指稱功能,但更多見于文學創作和曆史叙述。根據國家語委現代漢語語料庫統計,其使用頻率較20世紀下降63%,主要殘存于特定成語(如"樵蘇不爨")及地方戲曲文本。
樵夫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文化意象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樵夫(qiáo fū)指以砍伐木柴為生的人,常見于山林地區。該詞最早見于《漢書·揚雄傳下》,唐代王維詩句“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更使其成為經典文學意象。
現泛指林業工作者,或用于形容腳踏實地的工作态度。成語“守株待兔”中不作為的樵夫,則作為反面教材警示人們需主動進取。
以上内容綜合自多個權威來源,如需完整考據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典文學作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