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球菌鍊球菌感染英文解釋翻譯、葡萄球菌鍊球菌感染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staphylostreptococcia
分詞翻譯:
葡萄球菌的英語翻譯:
【醫】 staphylococci
鍊球菌的英語翻譯:
streptococcus
【醫】 strepto-
感染的英語翻譯:
affect; catch; communicate; contract; infect; taint
【醫】 contract; infect; infection; infest; infestation; inquination
專業解析
葡萄球菌鍊球菌感染(Staphylococcal and Streptococcal Infection)是指由葡萄球菌屬(Staphylococcus)和鍊球菌屬(Streptococcus)細菌共同或先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這兩種細菌均為常見的人類緻病菌,可導緻多種局部或全身性感染。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術語解析與病原體特征
-
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 形态與命名:革蘭氏陽性球菌,顯微鏡下呈葡萄串狀排列(希臘語"staphylé"意為葡萄,"coccus"意為漿果)。
- 常見緻病種:
- 金黃色葡萄球菌(S. aureus):可産生毒素和酶,引發皮膚感染(如膿疱瘡、膿腫)、肺炎、敗血症等。
- 表皮葡萄球菌(S. epidermidis):機會性病原體,常導緻醫療器械相關感染。
-
鍊球菌(Streptococcus)
- 形态與命名:革蘭氏陽性球菌,呈鍊狀排列(希臘語"strepto"意為扭曲的鍊)。
- 分類與緻病性:
- A群鍊球菌(GAS,如S. pyogenes):引起咽炎、猩紅熱、壞死性筋膜炎。
- B群鍊球菌(GBS):常見于新生兒敗血症和腦膜炎。
- 肺炎鍊球菌(S. pneumoniae):導緻肺炎、中耳炎和腦膜炎。
二、感染機制與臨床意義
-
協同緻病性
兩類細菌可能同時感染同一部位(如傷口或呼吸道),通過以下機制加重病情:
- 葡萄球菌分泌的蛋白酶可激活鍊球菌毒素,增強組織破壞力。
- 鍊球菌的透明質酸酶促進細菌擴散,為葡萄球菌定植創造條件。
-
常見感染類型
- 皮膚軟組織感染:蜂窩織炎、膿疱瘡、手術切口感染(如術後傷口混合感染)。
- 呼吸道感染:細菌性肺炎(尤其流感後繼發感染)。
- 全身性感染:敗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多見于靜脈藥瘾者或心瓣膜病患者)。
三、治療與防控要點
-
抗生素選擇
- 葡萄球菌:需檢測甲氧西林耐藥性(MRSA/MSSA),首選β-内酰胺類(如頭孢唑林)或萬古黴素(耐藥時)。
- 鍊球菌:青黴素G為首選,阿奇黴素用于青黴素過敏者。
- 混合感染需聯合用藥或選用廣譜抗生素(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
預防措施
- 加強手衛生與傷口護理,避免接觸感染者分泌物。
- 高危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需定期檢查皮膚破損情況。
權威參考來源
- 葡萄球菌感染概述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對葡萄球菌感染的病原學與治療指南 。
- 鍊球菌感染的臨床管理
世界衛生組織(WHO)關于鍊球菌性咽炎和侵襲性感染的防控建議 。
- 混合感染機制研究
《臨床微生物學評論》期刊對細菌協同緻病機制的分析 。
(注:實際引用請替換為具體文獻鍊接,此處僅作示例格式展示。)
網絡擴展解釋
葡萄球菌感染和鍊球菌感染是兩種不同的細菌感染類型,以下是它們的詳細解釋:
一、葡萄球菌感染
-
定義
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是一種革蘭陽性球菌,廣泛存在于人體皮膚和黏膜表面。當免疫力下降或皮膚屏障受損時,可能引發感染,常見類型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
-
症狀
- 局部感染:皮膚紅腫、疼痛、化膿(如疖、癰、毛囊炎)。
- 全身感染:發熱、寒戰,嚴重時可引發肺炎、敗血症或腦膜炎。
- 其他表現:尿路感染(尿頻、尿急)、消化道感染(腹痛、腹瀉)等。
-
治療
- 抗生素:首選β-内酰胺類(如青黴素、頭孢菌素),耐藥菌可用萬古黴素或利奈唑胺。
- 外科處理:膿腫需切開引流。
二、鍊球菌感染
-
定義
鍊球菌(Streptococcus)是另一類革蘭陽性球菌,分為A、B、C等群。感染後可引發化膿性炎症(如咽炎)或免疫反應性疾病(如風濕熱、腎炎)。
-
症狀
- 呼吸道感染:咽痛、發熱、咳嗽(典型如鍊球菌性咽炎)。
- 皮膚感染:丹毒、蜂窩織炎。
- 并發症:急性腎小球腎炎(血尿、水腫)、風濕熱(關節痛、心髒炎)。
-
治療
- 抗生素:首選青黴素類(如阿莫西林),過敏者可換用大環内酯類。
- 對症治療:如控制高血壓、水腫等并發症。
三、兩者的區别
特征 |
葡萄球菌 |
鍊球菌 |
常見感染部位 |
皮膚、軟組織、内髒 |
呼吸道、泌尿道、皮膚 |
典型表現 |
化膿性病竈(膿腫) |
咽炎、腎炎、風濕熱 |
耐藥性 |
易産生耐藥(如MRSA) |
耐藥較少 |
傳播途徑 |
接觸傳播、傷口感染 |
飛沫傳播、接觸傳播 |
四、預防措施
- 個人衛生:勤洗手,避免接觸感染者傷口或分泌物。
- 增強免疫:均衡飲食、規律作息。
- 及時治療:感染後盡早使用敏感抗生素,防止并發症。
如需更詳細診療建議,請參考權威醫學平台(如)。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